农业

独花兰

兰科独花兰属植物

  • 中文名:独花兰
  • 拼音:dú huā lán
  • 拉丁学名:Changnienia amoena S. S. Chien
  • 命名者及年代:S. S. Chien
  • 分布区域:中国(特有)
  • 独花兰介绍
    独花兰(学名:Changnienia amoena S. S. Chien)是兰科、独花兰属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假鳞茎近椭圆形或宽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2厘米,肉质,近淡黄白色,有2节,被膜质鞘。叶1枚,宽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背面紫红色。花葶长10-17厘米,紫色,具2枚鞘;鞘膜质,下部抱茎;花大,白色而带肉红色或淡紫色晕,唇瓣有紫红色斑点;萼片长圆状披针形;花瓣狭倒卵状披针形,略斜歪,长2.5-3厘米,宽1.2-1.4厘米,先端钝,具7脉;唇瓣略短于花瓣,3裂。花期4月。生于疏林下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荫蔽的地方;海拔400-1100米。产中国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2017年04月,在我国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偶然发现了独花兰的身影。[1]

    形态特征

    独花兰

    独花兰的假鳞茎近椭圆形或宽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2厘米,肉质,近淡黄白色,有2节,被膜质鞘。叶1枚,宽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6.5-11.5厘米,宽5-8.2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背面紫红色;叶柄长3.5-8厘米。

    花葶长10-17厘米,紫色,具2枚鞘;鞘膜质,下部抱茎,长3-4厘米;花苞片小,凋落;花梗和子房长7-9毫米;花大,白色而带肉红色或淡紫色晕,唇瓣有紫红色斑点;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7-3.3厘米,宽7-9毫米,先端钝,有5-7脉;侧萼片稍斜歪。

    花瓣狭倒卵状披针形,略斜歪,长2.5-3厘米,宽1.2-1.4厘米,先端钝,具7脉;唇瓣略短于花瓣,3裂,基部有距;侧裂片直立,斜卵状三角形,较大,宽1-1.3厘米;中裂片平展,宽倒卵状方形,先端和上部边缘具不规则波状缺刻;唇盘上在两枚侧裂片之间具5枚褶片状附属物;距角状,稍弯曲,长2-2.3厘米,基部宽7-10毫米,向末端渐狭,末端钝;蕊柱长1.8-2.1厘米,两侧有宽翅。花期4月。

    保护现状

    独花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森林工业发展使其栖息地明显退化、种群减少,并受到园艺观赏用途驱使的采挖威胁;该物种自2004年4月30日起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全球范围内濒危(EN),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亟待调查。

    独花兰也是2017年10月4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的保护物种,即需要管制交易情况以避免影响到其存续。

    2021年9月7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2]

    生长环境

    独花兰

    生于疏林下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荫蔽的地方;海拔400-1100(-1800)米。产中国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巫山、北川、广元巴中茂汶)。模式标本采自江苏。

    生长习性

    喜云雾多,湿度大,气温低的气候类型;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常生于潮湿沟边,山谷岩壁下丘陵山地的黄壤中,常绿阔叶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独花兰是自交亲和、但需昆虫传粉的异交种,主要生长于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较隐蔽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下。

    独花兰喜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酸性土壤,ph值一般在4.5至5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以上。独花兰夏天休眠,冬季生长,年生长期在8个月左右。9月萌芽展叶,同时抽出花葶,次年3至4月开花,花瓣有红和紫白色等,花色艳丽。独花兰耐阴又防寒,适应家庭和室内培养,其植株矮小即开花。可作水旱及微型盆景的花草点缀。

    独花兰

    生长繁殖

    独花兰是多年生球茎植物,球径2-3厘米。种子繁殖比较困难、一般采用分株法。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分株前要减少灌水,使盆土较于。分株后上盆时,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铺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潮湿,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独花兰

    护。

    栽培技术

    家庭种养独花兰一般采用4份腐叶土,3份黄壤,2份山灰,份河沙拌均即可。独花兰花谢后,于5月中上旬植株逐渐枯萎,这时要注意不要浇水过多,但也不能过于干燥,浇水过多易于腐烂,过于干燥又不利于以后生长,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休眠期置于背风阴凉处。待9至10月苗芽出土后施一次土杂肥。平时施一些腐熟的饼水或鱼杂水忌追无机肥料,冬季适当加强光照。春季开出理想的鲜花。

    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

    独花兰

    试用培养基种子繁殖或组织培养法繁殖。独花兰是多年生球茎植物,球径2—3公分。种子繁殖比较困难、一般采用分株法。独花兰喜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酸性土壤,ph值一般在4.5至5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以上。独花兰夏天休眠,冬季生长,年生长期在8个月左右。9月萌芽展叶,同时抽出花葶,次年3至4月开花,花瓣有红和紫白色等,花色艳丽。独花兰耐阴又防寒,适应家庭和室内培养,其植株矮小即开花。可作水旱及微型盆景的花草点缀。

    家庭种养独花兰一般采用4份腐叶土,3份黄壤,2份山灰,份河沙拌均即可。独花兰花谢后,于5月中上旬植株逐渐枯萎,这时要注意不要浇水过多,但也不能过于干燥,浇水过多易于腐烂,过于干燥又不利于以后生长,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休眠期置于背风阴凉处。待9至10月苗芽出土后施一次土杂肥。平时施一些腐熟的饼水或鱼杂水忌追无机肥料,冬季适当加强光照。春季开出您理想的鲜花。

    主要价值

    园艺

    独花兰花瓣有红和紫白色等,花色艳丽。独花兰耐阴又防寒,适应家庭和室内培养,其植株矮小即开花。可作水旱及微型盆景的花草点缀。

    医药

    全草(拙花兰):清热,凉血,解毒。用于咳嗽,痰中带血,热疖疗疮。

    菌根研究

    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α=0.05),2个菌株(DHL-16、DHL-17)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在3个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菌,切片观察能看到少量菌丝团.因此,DHL-16、DHL-17、DHL-19这3个菌株初步确定是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

    参考资料

    [1] Changnienia amoena | 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 · 中国植物数据库网[引用日期2021-06-08]

    [2]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引用日期2021-09-09]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