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华自幼随父亲常连安、兄长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学习相声;八岁时,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学徒;九岁开始登台表演,受到相声老前辈的熏陶和传授达十年之久,学习和演出过七十余段传统相声。1942年,还曾参与电影《锦绣歌城》、《花田八错》的拍摄。
1951年,21岁的常宝华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并加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参于表演并创编了很多新的剧目;曾获天津市文艺工会“三等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4月23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兄长常宝堃不幸牺牲。这极大的刺激了常宝华;他坚决要求到朝鲜战场去。
1953年在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常宝华放弃了在曲艺团的优厚待遇,决定参军,随即进入“海政文工团”直至退休。在“海政文工团”期间,常宝华曾多次荣获全国和军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等方面的奖项;曾荣立二等军功两次、三等功一次。他的作品还受到赵树理、老舍等文艺大师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常宝华受到冲击,被分配到“天津机床厂”当了四年的搬运工人。尽管日子清苦,但四年的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和事业的另一高峰奠定了基础。
1976年,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创作演出的相声《帽子工厂》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后,常宝华不断地以相声、小品、快板等文艺形式创作一百七十多篇。此外,他多次举办相声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北方曲艺学校授课;培训军队内外大批专业和业余的演员与作者。2006年8月,常宝华被授予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牡丹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常宝华获颁“北京市禁毒义务宣传员”证书。2012年,常宝华参演陈凯歌导演电影《搜索》,饰公交车老大爷。
1942年曾拍摄《锦绣歌城》(时装喜剧片主角)、《花田八错》(古装戏曲片演配角)两部影片。
1949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整理编写相声《字象》为处女作。
1950年参加北城游艺社演出相声,同时演出文明戏(目表戏)《锯碗丁》、《春阿氏》、京剧《打面缸》、《红鸾喜》、《挑帘裁衣》等剧目。
1951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演出相声,同时演出曲剧《新事新办》、《工人新村》、《罗汉钱》等剧目。
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曲剧《新事新办》获集体三等奖。
1951年获天津市文艺工会二等劳动模范小组(任组长)三等劳动模范称号,获北戴河休养半月奖励。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赴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后,参加海政文工团演员兼创作。
1955年获海军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8年合作并演出相声《水兵破迷信》,参加全同第一届曲艺会演获创作和表演优秀奖。
作家赵树理为此作品论著《我爱相声“水兵破迷信”》。(赵树理曲艺文集)
1959年合作并演出相声《昨天》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表演优秀奖。
作家老舍先生为此作品论著《谈相声“昨天”》。(老舍曲艺文集)
相声《昨天》曾为国家领导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演出过,周恩来总理曾对《昨天》提出修改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奥地利、瑞士、朝鲜、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参观访问。
1951年拜相声老一辈马三立先生为师。授业徒弟有:赵福玉、牛群、包长春(北京)、杨鲁平(南京)、杨子春(广州)、冯翊纲(台湾)。
常宝华夫人傅天真,两人共育有五个子女。孙女常思,现为国家花样游泳队队员。在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与队友配合夺得两枚银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常思作为中国花游队的“重要棋子”,以97.000分的成绩排名第二,仅落后排名第一的俄罗斯队1.100分,获得银牌。
长孙常远,开心麻花签约演员,常宝华长孙。曾在198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与爷爷常宝华表演相声《对话趣谈》。在201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与王宁、蔡明表演小品《天网恢恢》,初获好评。在2013年蛇年央视春晚,与王宁、艾伦表演小品《大城小事》,饰演一位服装设计师,表演幽默突出,被广大观众所熟识。
常宝华徒弟有牛群、赵福玉、包春、杨鲁平、杨子春、冯翊纲、宋少卿、侯耀华。
读书是心愿
读书对常宝华来说只是个奢侈的念头。常宝华出生在天津一个贫苦的家庭里,母亲身体不好,没有奶水,家里也买不起奶粉,就把糨糊放在火上加热之后搁点糖,用手指抹一点往常宝华嘴里送,这样一吃就吃了两年。家庭生活如此贫困,上学读书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当时常宝华家对门的邻居比较富裕,那家的孩子比常宝华大一两岁,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一脸书生气,看得常宝华甚是羡慕。“那个小孩有时候跟我一块玩,还教我下象棋。有一次他把书包打开,让我看他的课本和文具。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铅笔盒,看到他把铅笔放进卷笔刀,两三下就削好了,觉得特别神奇。”就连那个孩子写的字也给当时不识字的常宝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学习”就成了常宝华最大的心愿。
由于大哥从小就跟着父亲说相声,出去演出,家里的状况渐渐好转,并逐渐有了些富余。有一天,大哥问六七岁的常宝华想学些什么,常宝华说想上学,于是大哥就通过自己的好朋友把常宝华介绍到天津的一个私立小学。当时的学校无非教一些语文、数学、体育之类的课程,很单调,但是常宝华却很感兴趣,就连写的大字也比其他同学好,不但被老师当作范本,还常常帮助老师给其他同学打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常宝华爱上了学习,对纸笔也珍惜得很。直到现在,他对钱看得不重,对纸却十分吝啬。
知识的来源
八岁不到,在北京开茶社的父亲来了一封信让常宝华去北京学相声,就这样常宝华结束了短短八个月却也是一生中惟一的一段学校生活。
对相声,常宝华并不陌生,大哥在天津说相声,两三岁时常宝华就被带到剧场,当时叫杂耍园子,看那些小演员练功吊嗓子,很多名家的段子他都听过。当时说相声的艺人地位比较低下,经常受到欺侮,老爷太太们躺在榻上抽大烟,演员们就得对着榻前的竹帘子表演,甚至要给太监磕头讨红包。“当时还不懂‘人格’这两个字,但是心里就是不舒服,渐渐悟出来一个道理,同样是人,为什么人和人之间这么不平等?这个行业我不应该干,还是应该读书。”
可是,现实却让常宝华无可奈何。“有一次家里老人过生日,让我磕头,我不同意。父亲问我为什么,我说既然家里的姐姐妹妹都能去上学,为什么我不能去。父亲当时就打了我一个耳光。他说,家里这么多人都要生活,你不干活你不挣钱,难道让你的姐姐妹妹去挣钱?”听了父亲的话,常宝华无话可说,却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
由于上学上得少,常宝华看不了大部头的小说,就迷上了小人书,自己买的,跟别人借的,还有从书摊上租的,小人书成了那时候常宝华最重要的知识来源。“看小人书不但能认识字,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都有。”对小人书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在结婚后,常宝华还因为看得太入迷而跟妻子发生争执。
“大学问”
相声涉及的面很广,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不一而足,这让常宝华受益匪浅,但是“上学”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甚至“爱屋及乌”。“在茶社演出十年,我的观众层次很广,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学生。有时候跟观众聊天,一听说人家是大学生,就羡慕得不得了,觉得他们能到最高学府学习很厉害很神圣,还要跟人家握手照相。本来人家是我的粉丝,结果我成了人家的粉丝。”
解放后,常宝华看书更多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学的东西必须能学以致用,跟相声不沾边的绝对不看,和艺术相关的全都看。“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比如易卜生的独幕剧、莫里哀的独幕剧,这些都灌输给我很多道理,给我很多启发。”从学习中常宝华悟出很多道理,而最深刻的还是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没有文化就和普通的小动物没有区别。技好学,艺也不难掌握,但是我们的修养、素质不是学来的,是养成的。怎么养成呢?不学文化不行。”
不懈地看书学习让常宝华尝到了甜头。“我们家兄弟四个,常家人都管我叫秀才、大学问,这多亏了我一直在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而一次去美国签证的经历更让他记忆犹新。“签证官是个美国小姐,她问我是什么文化程度,我说我是文盲。她不懂文盲是什么意思,就问同事,知道后她诧异地问我去美国干什么,我当即回答去给你们美国教授讲课,她听了一吐舌头。”
年纪大了成“杂家”
随着年纪的增大,常宝华看的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从相声到戏曲到人物传记甚至经书、心理学著作一字排开,《土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等少见的书在他的书架上都有各自的位置。“我喜欢买书还喜欢送书,可是现在送得少了,好多书我自己都找不到了。像这本《常氏相声选》就是我们家自己出的,里面收了我的十几个段子,市面上根本没有。还有贵田写的书,一共就出了一千本。”
常宝华说他创作相声靠的是积累,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间接生活,比如书报杂志。“我以前订七种报纸,还不包括赠阅,现在已经减少为四种,每天都会浏览。”《比童年》这个段子就来源于他从报纸上看到的一篇小学生作文。“有篇小文章叫《我和爸爸比童年》,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子写的,把自己和爸爸的童年做比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后来我把时间跨度拉大,变成我和爷爷比童年,以小见大反映时代变迁。”
常宝华爱看书也爱写字,日记记了几十年,还坚持写工作日志。他说手不太方便了,但是如果写书就写相声工具书,“相声的传承不能总是靠口传心授,”得有系统的知识。在常宝华的想象中,将来的相声演员首先是思想家,而后才是艺术家,最好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演说家,“不光会演,还要会讲”。
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国各报刊发表五十余篇。相声《昨天》英文版在国外发表。相声《帽子工厂》、小品《语言医生》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合著《常氏相声选》。
授课
历年来多次参加评委工作。多次举办相声培训班,曾去过北京大学、北方曲艺学校授课。培训军内外大批专业和业余演员与作者。
话剧
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曾参加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等演出。
参演电影
2012年参演电影《搜索》,导演陈凯歌,合作演员:高圆圆、王学圻、赵又廷、姚晨。
1961年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
1962年赴西藏演出达几个月并创作《学藏话》、《兵站之家》等作品,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二等功。
1964年创作并演出相声《说洋》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优秀表演奖。
1977年合作并演出《帽子工厂》、《狗头军师张》参加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优秀表演奖。
1978年创作相声《四人帮办报》、《解剖》、《两张照片》《非砸不可》分别在全国、全军评选中获奖。
1980年全国曲艺短篇作品评选,相声《帽子工厂》获一等奖,部队荣立二等功。
1983年在长春市评选全国十大笑星,被评为十大笑星之一。
1992年创作相声小品《追溯》参加中国建设杯相声新作名家邀请赛特别荣誉奖。
1994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曲艺荟萃获伯乐奖。
199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演出《追溯》获牡丹奖。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