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导演、编剧、男演员

  • 外文名:Nikita Mikhalkov
  • 出生日期:1945年10月21日
  • 国籍:俄罗斯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介绍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罗斯电影的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1974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1977年,编导剧情片《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获得第2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1991年,编导剧情片《蒙古精神》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烈日灼人》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96年,担任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2004年,担任第57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2007年,编导剧情片《十二怒汉》获得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金狮奖、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2008年,获得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2013年,担任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4年,编导剧情片《中暑》,该片获得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提名。2015年,担任剧情片《战火中的芭蕾》的监制。

    人物关系

    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

    父亲

    安娜·米哈尔科娃

    女儿

    安德里·康查罗夫斯基

    哥哥

    安娜斯塔西亚·维尔金斯卡娅

    前妻

    相关合集

    历届金狮奖获奖导演名单

    47个词条2084阅读

    彼得·穆兰

    英国男导演、演员

    李安

    中国台湾男导演

    安德烈·萨金塞夫

    俄罗斯导演、编剧、制片人

    查看更多

    获得东京影展奖的人员名单

    20个词条2904阅读

    徐荣柱

    韩国男演员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导演、编剧、男演员

    王景春

    中国男演员

    查看更多

    个人作品

    执导电影3部

    战火中的芭蕾

    没有证人

    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

    参演电影27部

    全部

    烈日灼人3:碉堡要塞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烈日灼人2:逃难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十二怒汉

    2号陪审员(尼古拉)

    静静的顿河

    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不受欢迎的人

    Oleg

    黑色海洛因

    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查看更多

    编剧电影3部

    西伯利亚理发师

    十二怒汉

    1994年5月21日(戛纳国际电影节)

    烈日灼人

    人物生平

    显赫家世

    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为米哈尔科夫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米哈尔科夫的父亲——谢尔盖·弗拉吉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他出身于贵族,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苏里科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画家,巡回画派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冈恰洛夫斯基是杰出的后印象派画家。米哈尔科夫的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娅也是作家、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在哥哥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的启蒙带路下,米哈尔科夫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氛围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特殊的偏好。

    米哈尔科夫的小学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专门学校度过的。八年级时转入一所普通中学,同时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院演员班学习。

    早年从艺

    14岁初涉电影,米哈尔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级作业中拍了一个女人离去的镜头。当时安德烈刚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拍年级作业时,因女演员临时不在现场,便急中生智,让跟他前来看怎样拍摄电影的弟弟米哈尔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摄离去的背影。从那以后,米哈尔科夫开始进入哥哥的成人圈子,经常参加安德烈的同学聚会,聆听刚刚迈进艺术殿堂的年轻人:塔可夫斯基、什巴里科夫、乌尔班斯基、古拉亚等对艺术的高谈阔论,为他们跑腿买烟。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前苏联电影界的著名人物。与电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尔科夫中学毕业时便下定决心要当一名演员。

    米哈尔科夫先后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演员班和瓦赫塔戈夫剧院的史楚金戏剧学校表演专业学习。1963年米哈尔科夫背着家庭考入史楚金戏剧学校。入学前,他已经在格奥尔基·达涅里亚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了讨人喜欢的小伙子——地铁建设者柯里亚一角。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史楚金戏校学习期间,米哈尔科夫因继续参加影片《呼应》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摄,从而违反了学校不许学生拍片的规定,被迫退学,但很快便考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直接插入著名导演米哈伊尔·罗姆的二年级班学习导演(米哈伊尔·罗姆也是米哈尔科夫哥哥的恩师)。学习期间,先后在《贵族之家》(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执导)、《红帐篷》、《曼舒克之歌》、《万尼亚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米哈尔科夫很快步入苏联戏剧和电影明星之路,1971年拍摄完成毕业作品《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后,米哈尔科夫顺利地从国立电影学院毕业。

    随后,米哈尔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很快获得独立拍片的资格。然而,当他完成第一部长片的案头工作就要投拍时,却突然应征入伍。这一举动源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党委会。会上讨论名人的孩子不去服役一事时,也提到了米哈尔科夫。听到这一消息,米哈尔科夫主动报名参军(前苏联是义务兵役制),一周后,便到了远离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岛的海军舰队,在核潜艇上当了一名水兵。

    开始执导

    1968年米哈尔科夫导演了自己第一部短片《我要回家》。1970年,作为毕业作品,他导演了短片《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1974年导演和编剧了自己第一部故事长片《战中有我,我中有敌》,影片大胆创新,运用风格化电影语言,采取新颖的电影手法与技巧,一开始便确立了艺术与商业并重的理念。

    初获认可

    1976年,米哈尔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爱情的奴隶》为他确立了国际声誉。其中对浪漫理想与政治现实碰撞的描绘、精致的技巧和“契诃夫式的机智”获得了赞誉。米哈尔科夫凭借此片获得了德黑兰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杰克·尼克尔森在看完影片后,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赠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

    接下来,1977年完成的《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强化了与契诃夫的联系。影片主要基于契诃夫的第一个剧本《普拉东诺夫》和其他几部小说改编而成。《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在苏联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在圣塞巴斯蒂安、芝加哥、佛罗伦萨等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进一步扩大了米哈尔科夫在西方的影响力。

    1979年的《奥勃洛莫夫——生命的几天》改编自伊万·冈察洛夫被誉为“俄罗斯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的名著《奥勃洛莫夫》。这部影片浓厚的俄罗斯韵味再次得到西方的青睐,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此时米哈尔科夫开始暂时搁置起对历史的追述描摹,通过历史题材间接探讨“现代性”转而与现实直接“相聚”。1978年的《五个夜晚》,米哈尔科夫颇为有效地捕捉了苏共二十大召开时的时代气氛,基本采用室内剧的形式,以心理刻画见长。同年,他还是哥哥的史诗片《西伯利亚叙事曲》中扮演角色。

    米哈尔科夫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标志,今天迫切需要的是关于善与恶的交谈,是对妨碍我们生活的人与事的直接揭露。为此,他连续拍摄了《亲戚》(1981年)和《没有证人》(1983年)。《亲戚》从城乡差异、冷漠的人际关系、爱与亲缘关系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亲情“主题。《没有证人》采用了与《五个证人》相近的戏剧风格,是一部纯粹的室内剧,通过离异夫妻一夜的对话,对人性进行了层层剖析。

    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施,苏联电影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一向支持并积极参与电影改革的米哈尔科夫得到更广阔的创作空间。1987年,米哈尔科夫走出国门,在意大利拍摄了由意大利投资制作的影片《黑眼睛》。影片以契诃夫小说《带哈巴狗的女人》为情节基础,将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搬到意大利的土地。首次参与跨国拍摄的米哈尔科夫在片中有意地加入可视性较高的商业要素,以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黑眼睛》果然在西方取得巨大成功,影片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年度票房收入均名列榜首,影片主演、意大利著名影星马斯特罗亚尼也凭借此片荣获当年的戛纳影帝。[2]

    2005年9月,米哈尔科夫暂时离开影协领导岗位,休假拍摄《烈日灼人》的续集《烈日灼人2》。

    走向巅峰

    2005年米哈尔科夫受第58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担任该届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2007年米哈尔科夫新作《12怒汉》入选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它是一部翻拍经典的影片。

    2008年10月26日下午,东京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米哈尔科夫获得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与陈凯歌同获)。

    2014年11月30日,米哈尔克夫将邦达尔丘克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奖状与奖牌,在北京亲手颁给了演员王大治

    个人荣誉

    苏联-俄罗斯演员、导演、编剧,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84)。1963-1966年在史楚金戏剧学校学习。1971年毕业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M. H.罗姆教研室)。最初扮演的角色具有自然、真诚的特色,他们是:《我漫步在莫斯科》(1964)中的柯尔卡和《呼唤》(1966)中的谢尔盖·博罗金。1970年参演了《红色的帐篷》(扮演丘赫诺夫斯基)和《曼舒克之歌》(扮演叶诺夫)。以后米哈尔科夫扮演的角色有:布雷洛夫(《我中有敌,敌中有我》,1974),阿列克谢·乌斯秋扎宁(《西比利阿达》,1979),涅利多夫公爵(《贵族之家》,1969),骑兵大尉明斯基(《驿站长》,1972,电视片)和特里列茨基(《未奏完的钢琴曲》,1977)等。

    米哈尔科夫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1971)。他的第二部作品是惊险片《我中有敌,敌中有我》(1974)。1976年执导了《爱情的奴隶》。1977年他拍摄了电影《未奏完的钢琴曲》(根据A. П. 契诃夫作品改编,获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奖等)。1979年,米哈尔科夫把剧作家沃洛金的话剧《五个晚上》搬上了银幕。1980年,他又根据19世纪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执导了影片《奥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几天》。1982年完成了影片《亲人》。1983年执导了影片《没有证人》(同年获国际影评联合会奖、莫斯科电影节奖,1984年获全苏电影节奖)。1978年他创作了电影剧本《仇恨》(与人合作)和《横贯西伯利亚的特别快车》等。1978年获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

    1991年《蒙古精神》(Urga)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并将他推上事业最高峰,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奥斯卡拿到最佳外语片大奖,并于同年获邀担任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

    在得到更多的荣誉与赞许后,米哈尔科夫放慢了故事片创作的脚步,而于1993年推出了两部纪录片:《回忆契诃夫》与《安娜》。其中后者是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大女儿安娜·米哈尔科娃从6岁到18岁的成长经历,时间跨度长达十二年,影片获突尼斯儿童电影节金奖。

    作品评价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1998年米哈尔科夫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视觉盛宴”,即号称俄罗斯版《乱世佳人》的史诗巨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它创造了俄罗斯电影的奇迹。米哈尔科夫本人指出:“该公司付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努力制作了一部世纪之交俄罗斯全景式故事片。影片围绕一个军官学校士官生经历了爱情、背叛、嫉妒、竞争、决斗等各种磨难,但仍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及根生蒂固的尊严,这是当代人以基本丧失却有待恢复的品质。”这一部融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爱情史诗巨片,既吸纳了美国商业片的诸多技巧,又葆有俄罗斯文化传统及其艺术电影叙事的基因,同时呈现出米哈尔科夫电影迷人的个性。影片耗资4600万美元,由一个国际化团队打造,体现了米哈尔科夫在全球化语境中开拓民族电影发展道路的尝试,把高水准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时市场,但它却遭到国内众多媒体和影评人的炮轰。

    作为导演米哈尔科夫受到欢迎有多方面因素,与同时代的其他俄罗斯电影导演不同,米哈尔科夫的电影既不是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式的个人独白,也不是对好莱坞的消极模仿,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审

    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宣布,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将出任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2013年4月16日至23日在京开幕,本届电影节首次增设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奖,将颁发10个奖项。组委会此前透露,评委会成员有7人,将由国际知名导演、演员、编剧构成。

    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主席

    米哈尔科夫三度担任苏联及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主席。1992年米哈尔科夫成为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团成员,1993年被推选为该基金会总裁至今。1995年米哈尔科夫成为全世界俄罗斯大教堂主席团成员,同年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总主教)阿列克西授予米哈尔科夫俄罗斯东正教最高奖-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一级奖章。也是在这一年,米哈尔科夫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俄联邦委员会成员。同年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克托·萨多夫尼奇给米哈尔科夫颁发了莫斯科大学奖章。

    1998年米哈尔科夫被推选为俄联邦电影协会主席,2005年第三次连任。作为俄影协主席,米哈尔科夫自然而然地成为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总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从2000年起,莫斯科电影节改为每年举办一次,此前两年举办一次,真正地接近了“A”级电影节。如今,参加莫斯科电影节的世界著名导演和演员越来越多,电影节参赛和展映的影片水平越来越高。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电影节不再是萎靡不振的“自己人”的聚会,而是真正的世界A级电影节。担任影协主席期间,米哈尔科夫成立了专门向美国奥斯卡推选影片的俄罗斯“奥斯卡”委员会,创办了俄罗斯电影艺术科学院,设立了俄罗斯电影“金鹰奖”,并加入欧洲艺术科学院。

    2004年,米哈尔科夫获得意大利国家授予的大十字骑士奖章及奖金。2005年11月23日,他又获得俄罗斯最高社会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劳动和祖国”勋章。

    米哈尔科夫从事电影创作和社会文化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然而,“枪打出头鸟”,当他处在事业的顶峰时也引来不少人的嫉妒、争执甚至反对。尤其是在影协的工作,因经济问题发生的一些冲突,多年来的创作合作者伊勃拉吉姆别科夫(《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编剧)与他分道扬镳;而“金鹰奖”与已经存在的“尼卡奖”出现竞争的局面也使梁赞诺夫和他分手。过多的社会工作无疑也影响了他自己的创作。

    个人生活

    米哈尔科夫的私人生活就如同他的电影一样多姿多彩。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大名鼎鼎的女演员Anastasiya Vertinskaya,他们于1967年3月6日。他们的第一个儿子Stepan Mikhalkov,出生于1966年9月。

    第二任妻子Tatyana曾是名模特,他们有三个儿女,分别是Artem(1975年12月8日生) 、Anna(1974年生)和Nadyaborn(1986年9月27日生)。Anna是纪录片《安娜成长篇》的主角,而Nadya在《烈日灼人》中出演小女儿。

    琐闻趣谈

    杰克·尼克尔森看完1976年的《爱情的奴隶》后,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

    2005年10月21日,在米哈尔科夫60岁生日之际,总统普京不仅发了贺信,还亲自到米哈尔科夫家表示祝贺。贺信对米哈尔科夫的创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说道:“您,具有鲜明而非同寻常的思想的人,富有才华而慷慨大度的人,这些年来成果累累。作为一位杰出的,集演员、导演、编剧于一身的专业人才,您通过电影成功地体现了自己丰富的潜力。您的影片具有幸福的命运,它们获得各种最具威望的奖项,观众熟悉并喜欢它们。您的富有责任的公民立场,积极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受到真诚的尊重。”普京到米哈尔科夫家里时送给米哈尔科夫一幅画有教堂风景的画,并祝酒说道:“我和俄罗斯成千上亿的人一样,喜欢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喜欢他的创作,喜欢他本人。他是我们的偶像之一。当然,他出身于俄罗斯最大的艺术创作之家,但是,他做的一切都是他本人做的。这正是他获得所有胜利的主要长处。”在其生日之际,普京还签署总统令,“因对祖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因多年来的创作活动”授予米哈尔科夫“对祖国贡献二级勋章”。俄罗斯各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谈话,对米哈尔科夫表示祝贺。

    获奖记录

    奥斯卡金像奖

    ▪ 2008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十二怒汉(提名)    

    ▪ 1995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烈日灼人(获奖)    

    ▪ 1993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蒙古精神(提名)    

    戛纳国际电影节

    ▪ 2010    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烈日灼人2:逃难(提名)    

    ▪ 1994    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烈日灼人(获奖)    

    ▪ 1994    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烈日灼人(获奖)    

    ▪ 1994    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烈日灼人(提名)    

    ▪ 1987    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黑眼睛(提名)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2007    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金狮奖(获奖)    

    ▪ 2007    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十二怒汉(提名)    

    ▪ 1991    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蒙古精神(获奖)    

    ▪ 1991    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    蒙古精神(获奖)    

    ▪ 1991    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帕西内蒂奖-最佳电影    蒙古精神(获奖)    

    展开表格

    人物评价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影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手法新颖,个性鲜明。纵观他的创作,既保持了高度的艺术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影片从西部片到情节剧,从改编片到室内剧,从内蒙古的大草原到西伯利亚的茫茫雪原显示了作者在样式技巧方面的成熟和多样,而在主题上从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到对自然景物的哲学思考,从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到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还有对东、西方文化及古代与现代的比较都说明导演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文精神的推崇。他的电影走出了俄罗斯,走向了世界,他本人也成为国际影坛关注的对象,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电影的标志与象征。 (搜狐娱乐评)

    对米哈尔科夫这样始终致力于民族电影事业的艺术家而言,名目繁多的荣誉奖励仅仅是实现自我梦想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在他近年的几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米哈尔科夫心中澎湃的爱国主义激情以及那份对民族复兴的真切渴求。今天,年过半百的米哈尔科夫依然为实现使俄罗斯电影走向世界的目标进行着不泄的努力。在这位著名导演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那种洋溢于他作品间的俄罗斯精神,那种令人敬畏的自信与执着。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米哈尔科夫所期盼的俄罗斯电影复兴与再度辉煌只是个时间问题[1]

    参考资料

    [1] 网易影视频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四) · 网易影视频道[引用日期2021-12-27]

    [2] 网易影视频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三) · 网易影视频道[引用日期2021-12-27]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