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阮元

清朝中期官员

  • 别名:阮文达
  • 所处时代清朝中期出生日期:1764年2月21日
  • 出生地:江苏扬州
  • 谥号:文达
  • 阮元介绍
    阮元(1764年2月21日-1849年11月27日),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清朝中期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官所至,政绩卓著,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在杭州时,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提倡朴学。生平著述丰富,撰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三十余种著述传世。曾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亦多有建树,史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去世,年八十六。获赐谥号“文达”。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阮元像

    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也出身于仕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

    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母亲偏重于文字的教育,父亲则通文义和立志向学。阮承信熟读《资治通鉴》,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骑马和学射箭,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

    科举入仕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廿五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

    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山东巡抚毕沅(1730-1797)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

    嘉庆年间

    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

    嘉庆六年(1801年)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

    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上,政绩颇多,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海盗。

    嘉庆十九年(1813年)调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赐花翎

    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调河南,升湖广总督。任期内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

    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并上书嘉庆帝,认为“宜镇之以威,不可尽以德绥”。为防范英人异动,

    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二月,奏请建大黄窖、大虎山两炮台。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正月,又奏请增兵200人防守大虎山、蕉门炮台等处。二月密陈《预防英夷事略》,认为英人恃强贪利,宜多镇以威,未便全绥以德。如其擅入内洋,则以停止贸易、断其食用买办、开炮火攻等措施加以惩创。还说“彼国伎俩,惟恃船坚炮利,一经上岸,则无拳无勇,与东倭不同。或谓攻击恐生事端,此似是而非之论也”。嘉庆帝不以为然,朱批云:“总须德威相济,不可妄动,慎之。”

    嘉庆二十四年(1819)闰四月奏请筑桑园基围石堤,减轻了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水患。

    嘉庆廿五年(1820年)广州已有“羊城”、“越华”、“粤秀”、“应元”四大书院,阮仍感未能满足士子进修学业的需要,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

    道光年间

    道光元年(1821年)兼任粤海关监督。当时来往中国的外国船只常常挟带鸦片入境,对敢于经售鸦片者予以严办。从道光元年至六年,捐出自己的“廉俸”,部分发商生息,部分建铺出租,部分购地出租,所得收益,用作学海堂的费用津贴。他还发动各官绅捐资赞助,又刻售《皇清经解》1400卷,以充经费。选址方面,经反复筛选,最后定于越秀山麓(今广州二中址),于道光四年(1824)落成。

    自宋代以后,各地书院均设山长一人主讲并总理院事。但由于清初文字狱的影响,山长不敢主持讲学,书院学术风气大衰,大多变成专讲八股科举的场所,山长中也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学阀。针对时弊,手订的《学海堂章程》第一条规定:由学长8人同司课事,永不设山长,亦不容荐山长。学长们分门别类指导课业,轮流执掌堂务。分工治事,集体负责,是阮元开创的学长制的特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为其后不少书院所效法。

    道光六年(1826年)迁云贵总督,一方面罢免贪官污吏,加强对盐税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的百姓开荒种地,防御蛮族的进攻。

    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回朝,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人物逝世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主要成就

    徽派朴学

    作为徽派朴学发展后期的重镇巨掣,其治学师承戴震,守以古训发明义理之旨。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乡试入都,时年二十三,得与邵晋涵王念孙任大椿相交(见《揅经室二集》卷七《南江始氏遗书.序》)。其时戴氏亡故已十年,而王念孙、任大椿皆戴震之门人弟子,邵则为戴氏论学的“同志密友”,他们对于阮元的影响极大,之训诂学,得之王念孙较多,从此奠定他为学的基础,终于成为徽派朴学极有潜力的后劲之旅,其后徽派朴学盛行江浙、名噪扬州、蜚声鲁豫、远播西南,得之力尤多。

    论学之旨,虽以汉学的经史训诂为根底,但主张实事求是,“尤以发明大义为主”,“余之说经,推明古经,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揅经室集.自序》)。一方面,以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探求经书义理、恢复经典原貌的做法即为“实”的方法。另一方面“实”又具有“实学”、“实行”、“实践”、“务实”等带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含义。将格物与实践统一起来,开始关注“家国天下之事”,真切反映出徽派朴学后期发展方向的转变。《清儒学案.仪征学案》评价:“推阐古圣贤训世之意,务在切于日用,使人人可以身体力行。”研究范围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巨细无所不包,尤其提倡以勘明大意为理念。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讲求“因古训以求义理”,认为:“圣贤之言,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即浅近者亦非训诂不明。”(《揅经室一集》卷二《论语一贯说》)或言:“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揅经室续集》卷一《冯柳东三家证异文疏证.序》)并有鉴于宋、明理学家们争论“仁”字的含义,运用归纳的方法,把孔子孟子所有论述“仁”字的文句集中起来,加以排比,写成《论语论仁论》及《孟子论仁论》,用孔孟论述“仁”字的原意去纠正后世对“仁”字的曲解,从而避免了离开实事而空谈心性的误区。同时这体现了所谓的“以古训明义理”。在文字训诂方面,遵循高邮王氏之法,大都由声音贯通文字,从而总结出它的通例。曾经提出探语源、求本字、明通假、辨谊诂四种方法,张舜徽先生在评论《揅经室集》时赞扬道:“元尝自言余之学多在训诂,良不诬也。”(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十一)

    治学特点是由训诂入手,长于比对归纳。和他之前的徽派朴学前辈一样,认为考据、义理、辞章三者是密不可分、兼顾并重的,不重考据,将无从窥探学问的门径,无法升堂入室,但光重名物考据,不探求义理,仍然不能步入学问的殿堂。他在《揅经室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序》称:“圣人之道貌岸然,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跬足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或者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又若终年寝馈于门庑之间,无复知有堂室矣。”可见,虽主张由训诂求义理,但同时意识到汉学埋头故纸,限于猥琐的流弊,坚决反对“但求名物,不论圣道”的纯粹训诂之学,意在超越局部的研究而作融会贯通的工作,这也是阮元在学术见解上体现出与戴震之学的差异。从事文字训诂,着眼于源流和发展演变,着眼于字群音义上的相互联系,不是进行一词一义、一事一物的孤立的研究考证,而是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研究事物。研究礼制典章,不纠缠于事物名称的孤立考证,而是着眼于古代礼制的大体,不脱离历史发展的背景和阶段性,充分体现出他联系、变化、会通的史学观,诚如皮锡瑞所言:“今得之通识,可以破前儒之幽冥矣!”(《经学通论.三礼.论明堂辟雍封禅当以阮元之言为定论》)

    考据

    清阮元撰石画记五卷

    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字、主源、金石碑刻和对于典章制度的考试等诸多领域,比如在考证文字本义和造字之始时,与戴震提出的“读书首在识字”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考证字的语源、本义、通假、训诂并有所发挥。又如在对于古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中,经过细密考证,写出《明堂论》《封泰山论》等文,认为所谓“明堂”、“辟雍”只不过是上古没有宫室时的一种简陋的结构,很象后世游牧地区的帐篷,上圆下方,四周环水,每逢大事如祭祀、行军礼、学礼,或者发布政命,都在这里举行。还说,“封”是统治者在南郊祭天,“禅”是统治者在北郊祭地。这种解释,都是他经过周密考证的结果,为时所称。

    义理

    一贯主张“若义理从古训中来,则孔子所得之义理,必自孔子以前之古训中来”,正如在《诗书古训》一文他说:“万世之学,以孔、孟为宗;孔孟之学,以《诗》《书》为宗。学不宗孔、孟,必入于异端。孔、孟之学所以不杂者,守商、周以来《诗》《书》古训以为据也。《诗》三百篇,《尚书》数十篇,孔、孟以此为学,以此为教,故一言一行,皆深表不疑。”此外,《论语论仁论》《孟子论仁论》《性命古训》等都是所作关于阐发义理的著述。

    辞章

    与当时的与桐城派“古文”异趣迥然,其论文重文笔之辨,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提倡骈偶。虽以经学知名,所作辞章,亦不乏可读之篇。所著《揅经室集》共六集五十八卷,前四集为生前手定者,隐然以经、史、子、集为次。说经之文,多在一集,自四集以下,始以诗文合编。

    不仅是自徽派朴学阵营中走出来的清代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且他对徽派朴学最大的贡献,一是汇集编印大量书籍文献,一是培养造就大批有用人才。纵观在横跨三朝的半个多世纪里,造就了数以百计的人才,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徽派朴学的精英,使得徽派朴学得以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这些人才的来源,除了慕名前来投师或在社会交往中发现的以外,科场选拔和书院培养应是两个主要的途径。不仅有在科场选拔如王引之郝懿行丁晏等人,为官浙江巡抚时在杭州创建了诂经精舍,延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如王昶、孙星衍等来主讲,又邀金鹗、洪颐煊、震煊兄弟讲肄其中,教学内容为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在诂经精舍肄业的,多为学行出众的高材生,德清徐养原、嘉兴李遇孙,虽都学有专长,也还来此修习。当时编辑《经籍籑诂》尚未完成,同时又在校刊《十三经注疏》,这些亦徒亦友的绩学之士,转而又成为编书的得力助手。如徐养原曾帮助他校勘《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和《仪礼》,洪震煊既担任《经籍籑诂》中的《方言》部分,又担任《十三经注疏》中的《小戴礼记》校勘。教学相长,实践锻炼,造就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徽派朴学”的知名学者。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创建学海堂书院,并亲自讲学。有学长八人,分别担任教学任务,学习《十三经》《史记》《汉书》《文选》《杜甫诗》《韩昌黎集》等,任学生选择一门,作日记,由学长评阅指点。其综合汉、宋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广东学者产生了影响。广东番禺人侯康,就因所为文,得到赏识,由是知名。番禺人林伯桐陈澧,都担任过学海堂学长,陈澧任职时间尤长。广东嘉应人李黼平也曾补聘来学海堂批阅课艺,还延请他为之教子读书。著名的《皇清经解》也是在这时编刻的,所以又称作《学海堂经解》。徽派朴学之所以能远被西南,除了程恩泽郑珍传播的影响以外,学海堂书院培养造就的大批人才,影响更加深远。诸如上述所提林伯桐、陈澧、李黼平、侯康等学有所成者,不胜枚举。

    阮元

    自弱冠一举成名,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治学生涯中(其中还有大部分时间治理政务),著作极为丰富,说他是“著作等身”,当之无愧。在60岁时,龚自珍撰文对其在大半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盛赞训诂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典章制度之学、史学、金石之学、术数之学、文章之学、性道之学、掌故之学等,称其“凡若此者,固已汇汉宋之全,拓天人之韬,泯华实之辨,总才学之归。”(《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瞩目成就,尤其在文献学和史学方面,并且一生致力于文献的整理、汇辑、编撰、刊刻,成绩斐然。其生平所著之书,根据一些常见书目统计,约在三十种以上,其中人们比较熟知的有如下十多种:《三家诗补遗》《考工记车制图解》《诗书古训》《仪礼石经校勘记》《儒林传稿》《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疑识》《定香亭笔谈》《小沧浪笔谈》《选项印宛委别藏提要》《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所编之书有《经籍籑诂》《皇清经解》《两浙金石志》《诂经精舍文集》《淮海英灵集》《八甎吟馆刻烛集》等。此外还主编过一些大型的志书,如《嘉庆嘉兴府志》八十卷、《广东通志》三百三十四卷。在刻印之书中,最为人们熟知的,除上述《皇清经解》《经籍籑诂》以外,当推《十三经注疏》。这是一部大型的经学丛书,收书一百八十余种、一千四百余卷。刻印时,罗致了一些绩学之士担任校勘,总其成。这些校勘成果,就是著名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所刻印之书还有一个重点,是其搜集刻印了一些知名学者的遗著。据粗略统计,他所刻名家选集就有钱大昕、钱塘、汪中、刘台拱孔广森张惠言焦循凌廷堪等大家。可见究心表彰绝学,不遗余力。

    也有学者认为,是清代后期形成的扬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将扬州学派定义为清代汉学的又一分支,是汉学发展至高峰并开始走向衰落时期的一个学派,它的形成稍晚于皖派。可以说,无论现今依照怎样的标准来界定当时的学派,都不能否定学术思想中闪烁的徽派朴学的理念标志,都无法抹杀留在徽派朴学百年辉煌史上深深的烙印。更高意义上讲,学术思想体系的意义不仅成为清代汉学由高峰走向衰落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跨越的转折点。

    四步读书

    阮元书法

    在人才培养上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与他在书院内实行的一套完善的读书训练密不可分。读书训练是个完整的工程。文献记载,它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算是一个步骤,循此四步建下去,即可学有所成。这四步是:

    句读

    要求学生分清书文的句读,即读通所读诗文。所谓读通,首先要能认字,即认读,把字音读准;其次要掌握断句,即停顿;第三要能读通,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义;第四要能读通顺,不能读起来疙疙瘩瘩。

    评校

    校是校雠、校正,即拿所读书文与其他版本进行对校,勘定正误。评是评点、评说,即在校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评定其是非正误和优劣长短。中国古代有评点读书法,读者可将阅读感受,以及对所读书文从字句到内容的评价,写在字里行间、文前文后或者天头地角。这里的评即有评点之意。

    抄录

    要求在读通读懂文字后,将所读书文的精要加以抄写,以加深对它的理解,巩固对它的记忆。

    著述

    这是指对阅读所获的迁移运用。它要求学生不但要读通、读懂、熟记所读书文,还要能将阅读所得撰成著作,公之社会,遗教后人,为社会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四步读书法,是中国古代创造的读书原则——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的发挥和运用。它把阅读建立在认读基础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和熟读记忆,达到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并笔之于纸,形之为文,或与同辈交流,或遗教后世。它不但十分完整,符合人类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而且将读用结合起来,从而与八股式读书区分开来,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建设性。应该肯定,这种读书训练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和阅读教学改革者借鉴。当然将“运用”局限于钻故纸堆和写诗撰文,远离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这是其读书法的主要缺陷。其次,把读书视为培养封建官吏和良民的主要手段,以巩固、维护封建政权为目的,这是他的严重局限和不足。

    其他作品

    《三鸦岗谢公墓》

    吴兴杂诗

    《暮登西台,看碧鸡山色》

    《登西台观栽秧毕》

    《古哀牢》

    《霜降登碧鸡台看西山》

    《巡西边晓发》

    《漾濞合江上看月》

    轶事典故

    阮元砚

    “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这是以前读过的阮元麻子坑石砚铭文的首句。但未见过此砚。不想那日竟在北京古玩书画城的“藏砚斋”,见到了一方阮元砚,砚椭圆形,素池无纹饰,有铭文。据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阮元确曾藏有此砚,“石之出于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端非一种,种非一类,只要质理细,发墨易,便是佳砚。其他名色甚多,如鸲鹆眼、黄龙纹、蕉叶白之类,而石质粗笨,不发墨,则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云台宫保在粤东,又得恩平茶坑石,甚发墨,五色俱有,较端州新坑为优,此前人之所未见。”《恩平县志》上说,恩平茶坑产异石,嘉庆初年的时候就有人掘之,并请砚工制作为砚。其名气不如端砚。不过钱泳对名砚的看法,与阮元正合。

    砚铭是这样写的:“此恩平茶坑绿石,质润而坚,有黄龙气,与端溪北石之绿端,枯而无气不同”。

    文选楼为其藏书处,楼在扬州文选巷。嘉庆十年冬,阮元遵照父亲遗志,在文选巷家庙西边筑建了“文选楼”,楼的下面是私塾,楼的上面祀隋代著名文选学家曹宪,并且以唐代著名文选学家李善等人相配。阮元个人认为曹宪是文选学得以创立的开山者,唐代李善则是文选学得以成为显学的集大成者。阮元的文选因其藏有宋版《文选》,加上楼以“曹李”而闻名,故名“文选楼”。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一样,都喜欢把自己收藏的善本加以刻印,以利传播。他刻的书就取名为《文选楼丛书》。《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元博学淹通,……刊当代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阮元好藏砚,并以“九十九砚斋”名其室,其作品收入《揅经室集》。

    宛委别藏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巡抚浙江时,留心搜访《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先后求得175种,依《四库全书总目》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嘉庆帝十分高兴,遂据传说夏禹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

    所收多为世所罕觏之珍本秘笈,或不见于公私着录,如《皇宋通鉴纪事本末》《钓矶文集》《招捕总录》等;或在中土久已失传,如《难经集注》《五行大义》《文馆词林》等;或可补《四库全书》之缺佚,如《尚书要义》补足四库所缺三卷,《夷坚志》补足四库所缺甲、乙、丙、丁四志,《墨客挥犀》补足四库所缺续编等。同时《宛委别藏》所收各书均据旧本精钞影写,其中源于宋刻的有30余种,源于元刊的有10多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

    书成后原本一直存于宫中,世间并无刊刻流传。80年代台湾商务始将原书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书仅得161种,其余12种不知去向。

    宛委别藏:系嘉庆帝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总称。《四库全书》修纂结束后,著名学者阮元在南方供职时,发现大量《四库全书》未收的精本善本书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版书外,又雇人抄录了部分精品,进呈给皇帝。并仿照《四库全书》每书撰写提要一篇附于卷首。

    嘉庆对这些书籍十分欣赏,遂在养心殿辟一隅藏之,并钤以"嘉庆御赏之宝",成后世所传之《宛委别藏》。

    考“宛委”二字源自浙江绍兴(古称会稽)之宛委山。宛委山乃会稽山的支峰,上有石匮,故亦称石匮山。其山势陡峻,耸入云霄,又称天柱

    登者需拾级而上。传说禹曾得金笥玉字于此地,所以此山又名玉笥。无论石匮抑或玉笥,均与置放书籍的器物有关,故冠之于藏书。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一。[2]

    后世纪念

    墓葬

    阮元墓

    阮元墓系祖茔,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永胜村。阮元祖茔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墓葬在永胜村北的老坝山,当地人称阮家大山

    墓冢前,见一块约两米宽的墓碑横嵌在墓冢的中间,碑面异常光洁完整,上首第一行书:“皇清诏授光禄大夫太傅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文达公墓表。”阮元墓,封土高2.2米,周长24米,系清咸丰元年(1851)立石刻墓表,墓表由兵部侍郎杨文定撰,记载了阮元生平事迹及儿孙简况。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去世。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道光帝旻宁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去世后归葬雷塘祖墓,在墓南约半华里奉旨建石碑坊一座,坊三门四柱,柱两截,下端方形,上端圆形,并雕以龙纹,高约一丈五尺,柱周围皆以耳形巨石作砥,坊上端有石刻“圣旨”二字,下端有横长方形玉石一块,上镌“太子太保仁阁大学士阮文达公墓道”十六字,石坊极壮观。

    人物评价

    中国

    《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称其为“领袖一世,实清代经学名臣最后一重镇”。[4]

    阮元逝世后,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5]

    外国

    英国负责东印度公司广州事务、与阮元打过交道的詹姆斯·咸臣(阿姆斯顿爵士)曾提到“人们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英明、果敢、强硬的官员”。[6]     

    美国学者、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魏白蒂在《从伦敦出现的阮元画像谈鸦片战争前后广东之中英关系》中介绍:阮元是清朝中期最富盛名的学者和大臣。在他被派驻广州全权处理洋务之前,业已具备处理海防事务中棘手问题的丰富经验。他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或朝廷中枢。他为人正直,无可指责。在两广总督任上头尾十年,他的官方收入总计白银195250两。他是一个朝廷十分信任的清官,也很可能是阿姆斯顿一生之中遇到的声誉最隆之人。[6]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麦哲维认为阮元作为一代文宗、文坛大儒,对文教事业也是格外关心,他说:“阮元在广州创办学海堂,将扬州的江南文化传入到岭南,对广东近代的新式教育做出了了开创性的贡献。”[7]

    参考资料

    [1] 阮元与仪征 · 仪征风情[引用日期2014-09-05]

    [2] 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一_清史稿赵尔巽_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21-02-18]

    [3] 阮元“守正才优”的清廉典范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26]

    [4] 江苏扬州阮元:男儿立志初生日 乳饱饴甘便要廉————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中央纪委监察部官网[引用日期2021-12-02]

    [5] 阮元墓:极三朝之宠遇 为一代之完人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新浪新闻[引用日期2021-12-02]

    展开

    人物关系

    阮安

    女儿

    相关合集

    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官员名单

    28个词条2053阅读

    周祖培

    清朝的官员

    费淳

    费淳(1739-1811年),字筠浦,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庆十二年,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兼管户部三库。十四年,以库银被窃,左迁侍郎,调兵部尚书。逾年,复授工部尚书。十六年,卒,谥文恪,祀云南名宦。

    潘世恩

    清朝文学家、太傅

    查看更多

    清朝扬州学派代表人物

    7个词条116阅读

    任大椿

    清代官吏、学者

    汪中

    清朝时期哲学家、文学家

    阮元

    清朝中期官员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