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杨炯

唐代文学家

  • 别名:杨盈川
  • 所处时代唐朝出生日期:公元650年
  • 出生地:华州华阴
  • 去世日期:公元693年
  • 杨炯介绍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大事件

    出生

    约公元650年

    650年出生于华州华阴。

    应童子举及弟

    公元659年

    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

    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676年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

    公元682年

    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

    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公元686年

    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任盈川令

    公元692年

    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

    卒于任上

    公元693年

    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人物生平

    幼举神童

    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期间杨炯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秘府校书

    在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唐仪凤年间(676—679),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朝廷,建议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议定。皇帝下令有司审议。杨炯写了《公卿以下冕服议》,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使其建议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1]

    仕职东宫

    唐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

    永淳元年(682年),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2]

    期间创作了《庭菊赋》等文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1]

    贬谪梓州

    杨炯像

    唐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事件平息之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受到株连。

    垂拱二年(686年),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了司法参军,结束了他在长安长达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1]

    宫中教习

    唐天授元年(690年),杨炯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1]

    如意元年(692年)7月15日,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与群臣观看。杨炯献上《盂兰盆赋》,成为帝王的楷模。

    终迹盈川

    唐如意元年(692年)冬,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

    约如意二年(693年),杨炯卒于任上。[3]

    主要成就

    诗歌成就

    杨炯作品

    初唐上官体所代表的宫廷诗风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龙朔年间(661-663)达到鼎盛。上官体之风气过分关注声律对偶,讲所谓“六对”、“八对”,忽视了诗歌本质。杨炯虽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因此,他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分明的界线,歌咏的是自我遭际与心声,抒发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与之歌咏大唐气象大异其趣,形成鲜明对照,他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

    初唐四杰以革除诗坛浮靡之习为己任,以对上官体批判的姿态,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清新刚健的诗风。杨炯也不例外。如《送梓州周司功》呈现出作者在送别友人后夜望西南,担心蜀路艰险,何时才能再相见的场景,感情真挚;如在渴慕功业的心态下写的《从军行》可谓杨炯诗作中的上乘佳作,此诗笔力雄劲,感情豪放率直;杨炯还有一组三峡诗,状景抒情也较真实自然,且托物明怀,借史抒志,含意比较深刻,亦是挣脱宫体诗束缚的佳作。杨炯的送别诗中,没有雍容华贵、闲适自足的情趣宫体式,而是总是渗杂着自己郁郁孤寂的身影及奋发向上的激情,大多写得质朴真切,颇有真情实感,如《夜送赵纵》,全诗语言洗炼、质朴,用典贴切。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他的《从军行》,无论从平仄声律、文字对偶以及起结作法等方而来说,都是成热的五言诗。其现存的14首五言律诗,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是一种有意的追求,廓清了齐梁以来绮媚华靡之风,促成了五言律诗的定型。

    930次播放03:11

    杨炯的《从军行》,不仅流传百年,还开启了边塞诗的诗风

    883次播放03:05

    【梦娇带你学历史】-杨炯

    辞赋成就

    杨炯现存赋八篇,其中《老人星赋》、《庭菊赋》和《孟兰盆赋》三篇都是歌功颂德的作品。《老人星赋》是借老人星(即南极星)以称颂皇恩浩荡、天下安康之升平景象。这篇赋一开头便对“至德承天”的皇权竭力加以歌颂,最后借老人星作喻,对皇恩圣德大加颂扬,并恭祝皇帝万寿无疆。

    《庭菊赋》借高洁芬香之秋菊来颂扬中书令薛元超。杨炯之于薛元超,可谓终生怀知遇之恩,此种感戴之情,便是其创作这篇赋的动力及感情流淌的源泉。赋前的一篇小序,交待写作背景,表明众学士是受薛元超之邀,在门下内省左春坊东厅,即薛元超官邸,举行赋菊盛会。杨炯便借此机会,竭力赞扬秋菊之内在品性,借以颂扬薛元超高尚的道德人品。此赋虽然通篇均为赞美之辞,内容托物状人,藻饰可谓典雅华丽,且是应命之作,未突破官场应酬常套。

    《盂兰盆赋》以歌颂武则天的圣德,与《老人星赋》一样,也是一篇歌颂文章。除了三篇颂德之赋之外,杨炯亦有几篇借物明志之赋,大概都写于出仕之前。由于长期“待制弘文馆”,入仕无门,其内心自然会萌发出一种怀才不遇的郁愤与受到冷落之后的哀怨,于是借物抒怀,来表明自己的心志。《青苔赋》、《幽兰赋》、《浮沤赋》也是这种背景及心态之下的产物。这三篇赋的结构形式及内容寓意基本相同,均是通过对所描写事物进行赞美,以抒发自己的志向。

    骈文成就

    杨炯现存骈文类46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死人所写,包括神道碑、墓志、行状和祭文。此类文章数量最多,共27篇,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受人所请,为死者立传。因是受人所托,对死者生平事迹本不甚了了,多是笔录加工而己,并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可言。第二类是为寺庙所撰写的碑铭,共4篇。此类文字亦是受人所请,代为捉刀,但因碑铭均镌刻于寺庙的石碑上,供游人及膜拜者鉴赏吟诵,是为作者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亦是时人对作者文才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杨炯写这几篇文章时,态度还是非常认真的,铺叙排陈,引经据典,力图显示出自己最高水平。但终因碑铭内容大同小异,形式亦基本统一,纵然他努力展示自己才技,还是鲜能有所突破。第三类是表、议、诗序,共14篇,其中序言11篇,表、辩、议各1篇。此类文字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均无固定程式,可根据作者思想情趣自由发挥,纵横驰骋。其中,如《王勃集序》、《公卿以下免冕服议》等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的文字,形神并茂,充分显示了其为文的高超才技。

    其他作品

    杨炯有文集三十卷,后多亡佚。

    仅存明人皇甫淓所辑佚散诗文成《盈川集》十卷,有诗35首,赋8篇,序11篇,碑14篇,铭、表、议各1篇,墓志10篇,行状2篇,祭文4篇,赞30篇,断句1篇,共118篇,数量居“四杰”中末位。崇祯张燮重辑为13卷。其中《从军行》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7]

    浑天赋

    青苔赋

    卧读书架赋

    幽兰赋

    老人星赋

    庭菊赋

    浮沤赋

    盂兰盆赋

    五言古诗

    广溪峡

    巫峡

    西陵峡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五言律诗

    从军行

    刘生

    送临津房少府

    送丰城王少府

    送郑州周司功

    出塞

    战城南

    折杨柳

    骢马

    有所思

    梅花落

    紫骝马

    展开表格

    1.卷50_1「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杨炯

    甲乙遇灾年,周隋送上弦。妖星六丈出,沴气七重悬。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

    汉后三章令,周王五伐兵。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

    骄子起天街,由来亏礼乐。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寒暑既平分,阴阳复贞观。

    惟神谐妙物,乃圣符幽赞。下武发祯祥,平阶属会昌。

    金泥封日观,璧水匝明堂。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

    孝思义罔极,易礼光前式。天焕三辰辉,灵书五云色。

    敬时穷发敛,卜代盈千亿。五纬聚华轩,重光入望园。

    公卿论至道,天子拜昌言。雷解初开出,星空即便元。

    瑶台凉景荐,银阙秋阴遍。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深仁洽蛮徼,恺乐周寰县。宣室召群臣,明庭礼百神。

    仰德还符日,沾恩更似春。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

    2.卷50_2「广溪峡」杨炯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3.卷50_3「巫峡」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4.卷50_4「西陵峡」杨炯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5.卷50_5「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6.卷50_6「刘生」杨炯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黄金谢主人。

    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日暮歌钟发,喧喧动四邻。

    7.卷50_7「骢马」杨炯

    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8.卷50_8「出塞」杨炯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9.卷50_9「有所思」杨炯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嚬红缕,无论数绿钱。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10.卷50_10「梅花落」杨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11.卷50_11「折杨柳」杨炯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12.卷50_12「紫骝马」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13.卷50_13「战城南」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4.卷50_14「送临津房少府」杨炯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15.卷50_15「送丰城王少府」杨炯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

    16.卷50_16「送郑州周司空」杨炯

    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骊歌。

    望极关山远,秋深烟雾多。唯馀三五夕,明月暂经过。

    17.卷50_17「送梓州周司功」杨炯

    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言笑方无日,离忧独未宽。

    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

    18.卷50_18「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杨炯

    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

    19.卷50_19「途中」杨炯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20.卷50_20「送刘校书从军」杨炯

    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坐谋资庙略,飞檄伫文雄。

    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秋阴生蜀道,杀气绕湟中。

    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离亭不可望,沟水自西东。

    21.卷50_21「游废观」杨炯

    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

    22.卷50_22「和石侍御山庄」杨炯

    烟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复锄。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萧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鱼。

    23.卷50_23「送李庶子致仕还洛」杨炯

    此地倾城日,由来供帐华。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原野烟氛匝,关河游望赊。白云断岩岫,绿草覆江沙。

    诏赐扶阳宅,人荣御史车。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

    24.卷50_24「早行」杨炯

    敞朗东方彻,阑干北斗斜。地气俄成雾,天云渐作霞。

    河流才辨马,岩路不容车。阡陌经三岁,闾阎对五家。

    露文沾细草,风影转高花。日月从来惜,关山犹自赊。

    25.卷50_25「和崔司空伤姬人」杨炯

    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

    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

    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

    26.卷50_26「和骞右丞省中暮望」杨炯

    故事闲台阁,仙门蔼已深。旧章窥复道,云幌肃重阴。

    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年光摇树色,春气绕兰心。

    风响高窗度,流痕曲岸侵。天门总枢辖,人镜辨衣簪。

    日暮南宫静,瑶华振雅音。

    27.卷50_27「和酬虢州李司法」杨炯

    唇齿标形胜,关河壮邑居。寒山抵方伯,秋水面鸿胪。

    君子从游宦,忘情任卷舒。风霜下刀笔,轩盖拥门闾。

    平野芸黄遍,长洲鸿雁初。菊花宜泛酒,浦叶好裁书。

    昔我芝兰契,悠然云雨疏。非君重千里,谁肯惠双鱼。

    28.卷50_28「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杨炯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29.卷50_29「和旻上人伤果禅师」杨炯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30.卷50_30「和刘侍郎入隆唐观」杨炯

    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

    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

    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

    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31.卷50_31「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杨炯

    遁甲爰皇里,星占太乙宫。天门开奕奕,佳气郁葱葱。

    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邑居环若水,城阙抵新丰。

    玉槛昆仑侧,金枢地轴东。上真朝北斗,元始咏南风。

    汉君祠五帝,淮王礼八公。道书编竹简,灵液灌梧桐

    草茂琼阶绿,花繁宝树红。石楼纷似画,地镜淼如空。

    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黄轩若有问,三月住崆峒。

    32.卷50_32「和刘长史答十九兄」杨炯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友,一子玉为人。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共许刁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风火集重闉。城势馀三板,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

    来朝拜休命,述职下梁岷。善政驰金马,嘉声绕玉轮。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银。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33.卷50_33「夜送赵纵」杨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7]

    文学影响

    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很有气魄。[7]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曾祖父

    杨初

    周大将军,隋宗正卿、常州刺史、顺阳公、唐左光禄大夫、常山郡开国公

    伯祖父

    杨虔威

    唐高祖时右卫将军

    伯祖父

    杨某

    初唐左卫将军,武安公

    伯父

    杨德干

    历任泽、齐、汴、相四州刺史

    伯父

    杨德裔

    唐御史中丞

    轶事典故

    盈川之名

    293次播放01:09

    盈川古村: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饮恨而去的终点

    唐武德四年(621),置于刑溪(今衢县云溪)章戴白石的白石县治,因山路狭隘,于如意元年迁至盈川,县治仍称“白石’’。不久,杨炯到任。他见此处地薄人稀,百姓困苦,誓言要改变贫困面貌。为了表达这个意愿,他取刑溪之“刑”为“盈”,视地理于云溪、衢江会合处得“川”,意在使这川流之处,稻香长川,谷盈千仓,百姓富裕,即改“白石”县名为“盈川”,呈报朝廷批准。[3]

    杨炯到任后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28都(行政村)68庄(自然村)巡视。杨炯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就会被白鸟吃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深得百姓拥戴。卒于任上后,被称为“杨盈川”。[3]

    恃才倨傲

    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人家问他,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说,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觉得这话不过瘾,又补了一句,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这些言论被当朝者所记恨。[4]

    愧前耻后

    4342次播放04:32

    #我在长安学唐诗 不服王勃#杨炯 #唐诗

    初唐时,以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为“王杨卢骆”,据《旧唐书》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5]

    人物评价

    杨炯半身像

    崔融:“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

    张说:“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2]

    宋之问:“伏道孔门,游刃诸子。精微博识,黄中通理。属词比事,宗经匠史。玉璞金浑,风摇振起。闻人之善,若在诸子。受人之恩,许之以死。惟子坚刚,气凌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

    裴行俭:“稍似沉静,应至令长。”[6]

    张逊业:“炯之赋,词义明畅,若庖丁解牛,自中肯綮,而《浑天》考蕨,更见沉深,推历氏今犹择焉。五言律工致而得明澹之旨,沈、宋肩偕。开元诸人,去其纤丽,盖启之也。诸作差次之。五言古诗,唐人各自成家,备一代制可也;然以汉魏镜之,人人悬绝矣。”

    胡应麟:“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然长歌遂尔绝响。”

    徐献忠:“杨生神明内颖,卓起少年,词华秀朗,为时令慕,与子安之徒并称杰子,芝含三秀,风耀四灵,岂不蔚然观美哉!其诗三十卷,不尽传,今传二卷。五言律体,长于他作。”

    胡震亨:“盈川视王微加澄汰,清骨明姿,居然大雅。”

    许学夷:“四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而中多雄伟之语,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然析而论之,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2]

    丁仪:“(炯)所为诗雄奇奔放,文质兼备,虽未逮卢之古雅、骆之蕴藉,以较子安,实为胜之。‘卢前’‘王后’,宜彼不为屈也。”

    宋育仁:“古章残佚,不见本原,唯《西陵》一首,苍健立干,有任、范之体。律诗工对,其源盖出阴铿。才气无前,自谓‘耻居王后’,第藻浮于质,时有衰音。”

    后世纪念

    杨炯祠介绍

    据《龙游县志》载,浙江省衢州市原盈川故址现为盈川村,村边建有杨公祠一座,也称城隍庙,内有杨炯塑像,千百年来香火不绝。传说该祠几经搬迁,地址有三处:第一处在盈川村西,旁大觉寺古庙边,建于宋代,毁于元初。第二处在盈川村东,旁衢江,划归龙游,于1940年拆除。第三处为现庙,于1986年6月倒塌,现仅存部分建筑。 

    祭祀活动

    相传,杨炯任盈川令后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28都(相当于行政村)68庄(相当于自然村)巡视。杨炯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就会被白鸟吃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深得百姓拥戴。唐证圣元年(695年),遭遇罕见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焦,百姓求神拜佛旱情未解,杨炯心急如焚。当年农历七月初九,杨炯仰天长叹,“吾无力救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遂为求甘霖,纵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职。顷刻,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旱情解除。当地百姓感其恩泽,为其建祠塑像,尊为城隍,长年祭拜。

    从此以后,当地百姓为求丰衣足食,四季平安,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民间都要发兴起举行“杨炯出巡”祭祀仪式,代代延续。随着年代久远仪式更加隆重,参加祭礼的基本上包括原属28都68庄的百姓,祭前,他们都要沐浴后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然后等待参加祭祀活动。 

    参考资料

    [1] 杨炯:其实,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引用日期2020-01-09]

    [2] 观唐习律九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杨炯 五言律诗实为正始[引用日期2020-01-09]

    [3] 盈川杨炯祠[引用日期2020-01-09]

    [4] 初唐四杰之杨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引用日期2020-01-09]

    [5] 俱是少年英才——“初唐四杰”其人其诗[引用日期2020-01-09]

    展开

    人物关系

    杨德裔

    叔叔

    相关合集

    初唐四杰

    4个词条3314阅读

    王勃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

    唐代文学家

    卢照邻

    初唐四杰之一

    查看更多

    相关视频

    全部

    独家

    295次播放01:24

    作品数量居“初唐四杰”末位——杨炯

    简介

    930次播放03:11

    杨炯的《从军行》,不仅流传百年,还开启了边塞诗的诗风

    合集

    诗歌成就

    2个视频

    293次播放01:09

    盈川古村: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饮恨而去的终点

    盈川之名

    4342次播放04:32

    #我在长安学唐诗 不服王勃#杨炯 #唐诗

    愧前耻后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