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刘勰

梁代文学评论家

  • 别名:彦和
  • 所处时代:南北朝时期
  • 出生日期:公元465年
  • 出生地: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 去世日期:公元520年
  • 刘勰介绍
    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三十七岁写成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名声大振,随之仕梁。晚年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人物生平

    刘勰画像

    南北朝泰始初年(公元465年),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很早就成了孤儿,发愤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

    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担任奉朝请,兼职做中军临川王宏的秘书,后升职担任车骑仓曹参军。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担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刘勰向皇帝建议,祭天地应当同祭太庙一样,只用蔬果,不用牺牲(牛、羊、猪),皇帝下诏命尚书讨论此议,最终决定按刘勰的建议处理。后升任步兵校尉。

    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

    卒年歧说甚多。一说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间,一说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间。

    主要成就

    文学

    语音

    语音修辞方面,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

    在语汇修辞方面,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

    语法修辞部分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篇章

    刘勰雕像

    修辞美学最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辞。

    重涵养,立风格。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

    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

    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刘勰并非反对引用,而是反对抄袭。

    运用

    在具体运用方面,刘勰指出“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夸饰》专讲夸张。刘勰抓住夸张得是否合乎事义情理这一关键,将夸张分为两类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

    其他作品

    文心雕龙

    作品介绍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从《明》到《书记》的20篇。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文学史观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批评论

    按《序志》的说法,从《时序》到《程器》的五篇属批评论。不过,其中《时序》、《物色》两篇,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两方面的内容。《时序》从历代政治面貌、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评论作家作品及其发展情况;《物色》从自然景物、四序变迁方面来评论《诗经》、《楚辞》、汉赋及“近代以来”的创作情况。两篇比较起来,《时序》侧重于文学批评,《物色》侧重于文学创作。[1]

    其他著作

    散文

    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灭惑论》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六世祖

    刘抚

    彭城内史,前夫人孙荀公,东莞郡人;后夫人孙女寝,高密郡人

    五世祖

    刘爽

    山阴县令;夫人赵淑媛,下邳郡人

    曾祖父

    刘仲道

    东晋建武参军、余姚令;夫人檀敬容,高平郡人

    祖父

    刘灵真

    父亲

    刘尚

    刘宋越骑校尉,元徽二年(474年)于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

    后世纪念

    纪念馆

    文心雕龙

    刘勰纪念馆设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定林山庄内,纪念馆分前、中、后三个展厅,以南京“钟山与六朝都城”、“钟山定林寺”、“刘勰与《文心雕龙》”三个展览单元,揭示了刘勰及《文心雕龙》与六朝首都、钟山及与定林寺的密切关系。刘勰在钟山定林寺前后生活了20年左右,他在这里借助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学习和研究,最终完成了标志着辉煌成就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钟山定林寺也因刘勰的学术成就而名垂青史。[2]

    六世祖:刘抚,彭城内史。前夫人孙荀公,东莞郡人;后夫人孙女寝,高密郡人

    五世祖:刘爽,山阴县令;夫人赵淑媛,下邳郡人

    曾祖父:刘仲道,东晋建武参军、余姚令;夫人檀敬容,高平郡人

    祖父:刘灵真

    父亲刘尚,刘宋越骑校尉,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于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

    人物评价

    刘勰像

    刘勰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提出这如许之多的至今难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辞理论实为难能可贵。其修辞之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言证、事证,既涉文章内容形式,又关作者思维、气质、涵养、才情。他能从美才、美德、美情与美辞美文的关系方面,阐释情动而辞发、因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他承认“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辞必巧丽”,尽管当时还没有堂皇的辩证唯物主义之说,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这种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之下,他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剖情析采理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种选择继承、据时创新的修辞观,这种服务于时代的“时文”修辞观,时至今日,也是必须遵循的一条修辞美学原理。

    参考资料

    [1] 刘勰批评论[引用日期2020-01-14]

    [2] 钟山定林寺刘勰纪念馆建成开放 · 南京报业网[引用日期2013-12-23]

    相关视频

    全部

    581次播放05:36

    此人出生成谜,他所著作的一本书,时经一千多年仍被世人认可沿用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