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城市改革,而改革一进入城市,分歧和矛盾就出现了,高度的改革共识也就终结了,莫干山会议赶上了改革氛围最好的时代的尾巴。
莫干山会议主要是讨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供智力支持。
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24人,他们是由会议筹备组根据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余篇应征论文挑选出来的。在选拔过程中,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凭论文水平确认代表资格。这,也构成了莫干山会议的辉煌。朱嘉明、黄江南、张钢商量要在报上征文,以文选人。于是在几家报纸发消息,1984年6月12日的《经济日报》有一条新闻,标题为《本报等五单位将召开中青年经济学术讨论会,广泛征集论文邀请入选者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内容如下:
本报讯《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将于9月上旬在浙江省联合召开“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讨论的中心内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本月中旬开始,向全国广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广泛征集论文。论文入选将作为正式代表应邀出席会议。论文写明“九月征文”字样,寄北京市《经济学周报》社。论文不超过八千字,提纲不超过一千字,并请写清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和工作单位。就是这条200字短讯,吹响了一个摧枯拉朽的集结号。
莫干山会议的宗旨是“为党和国家献计献策”,中心议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早在开会前,张钢和刘佑成在浙江省委的会议室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报告了会议的目的及准备情况,获得支持,确定了会议的时间与地点。为保障会议顺利进行,实行了一级保卫、食品检验等各项安全措施。会后,秘书组又向浙江省常委做了汇报。会议期间,省长薛驹及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都上山看望了与会代表,并看望因劳累过度胃出血卧床的张钢。
开这么大一个全国性会议,讨论经济改革问题,极其引人注目。各个部门都在静观,观风向,看看是不是这伙青年人这回要挨批评。没想到,中央领导一反常态,不仅重视会议的成果,也开始重视这伙青年。黄江南说:“年轻人的思路比较活跃,虽然不够专业,但是比官僚专业一点,给他们开阔了思路。”莫干山会议结束,一些人继续赶写报告,9月15日就完成并上报了七份专题报告:
之一:《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
之二:《与价格改革相关的若干问题》。
之三:《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应从国营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起步》。
之四:《沿海十四个城市对外开放的若干问题的建议》。
之五:《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之六:《发展和管理股份经济的几个问题》。
之七:《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
这些报告,以一种崭新的文风示人,一改动辄引用马列经典的陈词滥调,从问题出发,提出政策建议。
此时,市场轨已经开始铺设,价格改革自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前两年,东欧改革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来华讲学,就引起并专门讨论过价格问题。这一次,年轻人拿出了比较务实的解决方案。
会议选了几位代表向主管计委和体改委的国务委员张劲夫做了汇报。1984年9月20日,张劲夫批示:“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讨论会上提出的‘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极有参考价值。”10月10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批示:“‘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很开脑筋。总题目是如何使放调结合,灵活运用;因势利导,既避免了大的震动,又可解决问题。广东的从改物价管理体制入手、江苏乡镇企业走过的路、协作煤价的下浮,以及粮棉油大量搞超购价的结果带来了比例价,都实质上是放调结合的成功事例。”此《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是由徐景安执笔完成的报告。
莫干山会议是经济改革思想史上的开创性事件,一批中青年经济学家脱颖而出,“中青年”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改革时代的新名词。
新鲜会风
会上没有宣读论文、交换资料、泛泛议论,而是围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若干专题,把探讨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会议开得热火朝天,有时火药味儿十足。从白天到夜里,讨论、争论不休。人们精神亢奋,专注,高强度,不休息,会议结束时,竟有一大半人都生了病。
中青年
莫干山会议之后,“中青年”成为了被社会广泛承认的改革时代新名词。在《经济研究》编辑部工作也是参会者的乔桐封说:“‘中青年’很快就成了气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济研究》就是从那以后开始刊登青年人的文章。”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