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0时1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星10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中星10号”卫星发射升空约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近入近地点高度为207公里、远地点高度为42225公里、轨道倾角为26.3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度:110.5°E
11月27日0时4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D”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38次航天飞行。
“中星10号”卫星突破了大功率太阳帆板驱动的大功率传输、首次大面积应用三结砷化镓、改进蓄电池组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并开创国际合作新模式,推动中国通信卫星的整星研制技术、团队管理能力和国际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是中国首次采用中方卫星研制平台和外方有效载荷进行合作的卫星,公用研制平台为东四平台,有效载荷为法国提供。
“中星10号”卫星是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简称东四平台)的第5颗发射卫星,相对于前4发星,其转发器路数最多、发射重量最大、功率要求最高。
“中星10号”卫星的功率传输需求大于11千瓦,必须对原来的大功率太阳帆板驱动(SADM)设计进行修改才能满足功率传输需求,作为整星关键件,SADM关乎卫星安全,研制团队决定采用国际合作方式进行研制,有效解决了SADM的大功率传输难题;由于三结砷化镓电池片的光电转化效率高,能保证太阳翼的输出功率更大,从而满足整星的功率需求,研制团队突破相关工艺设计,首次在东四平台研制的通信卫星上成功大面积使用三结砷化镓。
由于通信舱要运到法国去装载有效载荷,“中星10号”研制团队通过详细力学分析,对通信舱的保持架加强、包装箱合理减震等采取专门措施,最终确保通信舱运输安全并在中法之间交接顺畅。研制团队还通过采用分区布局技术、改进蓄电池组设计等进一步提升东四平台能力,解决通信舱布局、热控和大功率供电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创新国际合作方面,“中星10号”是中国首次采用中方卫星研制平台和外方有效载荷进行合作的卫星,公用研制平台为东四平台,有效载荷为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公司提供。
由于首次采用全新国际合作研制模式,为确保有效载荷与平台的接口匹配性,中法双方设计师进行大量沟通协调工作,并联合开展多项匹配试验以确保接口匹配。“这次合作,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国外卫星研制管理理念和方法、习惯,也让法方对中国卫星研制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后续合作打下了基础。”
2011年6月21日凌晨,“大功率、高可靠、长寿命”通信广播卫星“中星10号”在西昌顺利升空,28日傍晚成功定点。
中星10号卫星将接替中星5B卫星工作,满足中国及亚太地区用户的广播电视、数据传输、数字宽带多媒体的应用需求。作为中星5B的接替星,中星10号卫星的各项性能均优于中星5B,具有大容量、广覆盖、强功率、高可靠、长寿命等特点。对确保国家信息传输安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中星10号卫星能继续承担政府和企业的重要通信传输业务,其成功发射和运营在政治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卫星广播通信业务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之一,尤其是在应急状态下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星10号卫星装载30个C频段和16个Ku频段转发器,覆盖范围更广。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