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

会阴穴

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的穴位

  • 中文名:会阴穴
  • 外文名:
  • 别名:屏翳 《甲乙》
  • 出处:《针灸甲乙经》
  • 会阴穴介绍
    会阴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会阴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基本概述

    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穴为阳接天气,会阴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着体内阴阳气血和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会阴(Huìyīn)【RN 1】

    【别名】屏翳《甲乙》

    金门《千金》

    下极《金鉴》

    海底《六集》

    下阴别《素问》

    【出处】《针灸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类别】任脉、督脉、冲脉交会穴。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

    浅层布有股后皮神经会阴支,阴部神经的会阴神经分支。

    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和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名解:

    1)会阴。会,交会也。阴,阴液也。该穴名意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本穴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故名。

    2)下阴别。下,指本穴位于人体下部。阴,阴液。别,别走。下阴别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地部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本穴物质为汇聚的地中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相通,汇聚的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故名下阴别。

    3)屏翳。屏,屏障也。翳,羽毛做的华盖穴也。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不光为地部经水,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经水,性温热,在由本穴回流体内时亦蒸发出大量水湿之气,此水湿之气如同人体的卫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平翳名意与屏翳同。

    4)金门。金,肺金特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穴名意指本穴有大量凉性水气循任脉上行。理同屏翳名解。

    5)下极。下,下部也。极,极点也。下极名意指本穴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海底名意与下极同。

    6)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本穴物质一是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二为督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三为冲脉之气的冷降之液,故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凉性水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天部之气则吸热上行。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灸法

    1.平时用灸法三壮。

    2.急救用针1寸。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功用】醒神镇惊,通调二阴。

    【主治】

    1.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痔疾,脱肛。

    2.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

    【文献】

    1、《流注指微赋》:禁针(平日)。

    2、《针灸铜人经》:灸三壮,主会阴、谷道瘙痒。

    3、《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卷九: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

    4、《针灸聚英》:卷一: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5、《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6、《针灸资生经》:卷四: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

    配伍

    1、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2、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3、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4、配肾俞,治遗精。

    5、配蠡沟,治阴痒。

    6、配人中,阴陵泉,治溺水窒息。

    名称由来

    会阴穴名首见于《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任脉别络,挟督脉冲脉之会,刺入二寸,留三呼,灸三壮"。在此之前《素问·气府论》有"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下阴别一"的记载。之后的针灸着有名为下极、金门、海底、下阴别者,但在穴归类中皆称为会阴。《千金翼方》将其归入足少阴肾经,《针灸经穴图考》归入督脉,其它针灸专着均归任脉。

    保健要领

    会阴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会阴穴保健很重要为人体长寿要穴。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种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

    会阴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其一是点穴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其二是意守法: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其三是提肾缩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此外,女性生孩子以后,阴道肌肉变得松弛,40岁以后,则更缺乏弹性。但如果经常走T型台步,可使阴部肌肉保持张力,有利于提高性生活质量。男性走T型台步,不断按摩阴囊,亦有利于补肾填精。所以,无论男女,经常走走T型台步,还可缓解紧张情绪,感受时代气息,有利于心理健康。

    穴位按摩

      按摩

    按摩会阴穴时正坐,腰背后靠,或双足分开,呈半蹲状态,用左手中指指腹按压会阴穴,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压在左手的指甲上;双手中指交叠,力度稍微重些,有酸胀的感觉,每日早晨和晚上用左右手轮流交叠按摩会阴穴,每次大约按揉1至3分钟。

    2.针刺

    会阴穴的方法:会阴穴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3.艾灸

    会阴穴艾条灸5-15分钟,会阴穴艾炷灸3-5壮。

    相关知识

    人体穴道名称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人体要害穴位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