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佛教故事

朱瑞玟编写佛教故事

作者:朱瑞玟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开本:16 装帧:平装 ISBN:9787548601340 中文名:佛教故事 英文名:Buddhist stories 价格:49.00元 语种:汉语
佛教故事介绍
古印度教派林立,其中有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也有远比佛教主张先进的派别;但是,它们只囿于一时、一地,只有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释迦牟尼生动、形象的说法。释迦牟尼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演说家。他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故事,多方比喻,因事立说,使佛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仰者。释迦牟尼采用的故事,大多是流传于古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爱憎、祈求与希望。

故事分类

狭义的佛教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弘法时期采用的佛教故事,大多是流传于古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爱憎、祈求与希望。因此,佛教故事中的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不要太执迷于此。要时常修行。使心中纯净、静如止水。

广义的佛教故事则泛指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诠释佛教义理、生活哲理、因果轮回真相等内容。并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讲述。以期启发人们的善根,导恶向善、发菩提心、断惑证真。

佛教故事从内容上说一般有因果故事、感应故事、生活故事、情感故事、智慧故事等等;从形式上说,有文字形式、绘画形式、戏曲音乐形式、发展到现代,则多采用佛教电影、佛教电视剧、佛教动画、佛教有声书等型式来更直观形象的讲述佛教中的故事。

内容简介

《佛教故事》内容简介:古印度教派林立,其中有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也有远比佛教主张先进的派别;但是,它们只囿于一时、一地,只有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释迦牟尼生动、形象的说法。

释迦牟尼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演说家。他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故事,多方比喻,因事立说,使佛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仰者。释迦牟尼采用的故事,大多是流传于古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爱憎、祈求与希望。因此,这部《佛教故事》,可以说是一部“中南亚古代民间故事钩沉”。

在内容方面,这些故事赞美自我牺牲、反对剥削掠夺,赞美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分立,赞美知恩图报、反对背信弃义,赞美尊亲敬长、反对不养不孝,赞美勇敢智慧、反对怯懦愚痴,赞美和平、反对战争,赞美无私、反对贪婪,赞美仁爱、反对暴虐,赞美诚实、反对虚伪,赞美谦逊、反对傲慢。这一切,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至今对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真善美的人格仍然具有一定作用。

在形式方面,这些故事散文与偈(诗歌)兼用,语言活泼,有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的短小隽永、令人称绝。传入汉地以后,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很深的影响,至今读起来也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朱瑞玟,著名学者,主攻成语研究与佛学研究。有《实用写作成语辞典》(意序)、《成语探源辞典》等独具创意的工具书,还有《佛教与成语》、《书法与成语》、《酒文化与成语》等专著,蜚声大陆与台湾,以及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中外学术界盛赞朱瑞玟的作品“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实用性四者兼备”。

朱瑞玟于1963年入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电信教育培训中心任教,是该中心文史哲教研室主任、职称评审委员。曾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编写《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为北京成人教育学院编写《说明文写作》,并先后兼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青年报》通讯员、《卫视周刊》电视剧评论主笔、《佛教文化》编辑部主任。

图书目录

一、故典溯源

六牙白象n

佛祖出世n

半路出家n

群魔乱舞n

大彻大悟n

初转法轮n

拈花微笑n

破骄慢n

菩提达摩n

白马寺n

最早的佛塔n

弥勒佛n

韦陀天神n

释迦牟尼的弟子 n

地藏菩萨n

三藏n

戒酒n

武则天与佛教n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n

腊八粥缘起n

盂兰盆节缘起n

马鸣菩萨与胁尊者n

孝肃周氏夜梦伽蓝神n

三武一宗灭佛n

旃檀佛缘起n

如是我闻n

习气难除n

供养七天的因缘

二、佛教义理n

大白象n

母鹿和它的孩子n

猎人、乌鸦和蛇n

十奢王和他的儿子们n

丑太子n

阿练和三藏n

弃老国n

陷害婆婆的女人n

慈童女n

各有所长n

裸人国n

聪明的窃贼n

聪明的毗舍利n

妙色王n

冤冤相报何时了n

罗刹国n

死老鼠和金老鼠n

吃人肉的国王n

你们是男人吗n

迦良那伽梨太子n

体香如莲花的青年n

因祸得福

三、警世寓言n

九色鹿n

孔雀王n

虬与猕猴n

两头鸟n

乌龟与花园主人n

国王与猴王n

五色鹿n

猕猴王n

乌龟、蛇、狐狸和人n

舍身救鸽n

猴子捞月亮n

众鸟选王n

巨蜥和变色龙n

金毛兽锯陀n

乌鸦和猫头鹰n

戒贪n

智慧和品性n

吝啬鬼伊利沙n

捕鸟师n

酒瓮里的影子n

赤真珠n

摩诃罗学舌n

受骗的老人n

和尚与金币

四、高僧大德n

明成祖朱棣与僧人n

道衍n

顽石点头n

修道人n

仙叹长老n

莲花出家n

鬼子母n

伪善的苦行者n

智者那先n

那赖和提耆罗n

陶潜与慧远n

玄奘西游记n

王维和佛教n

高僧慧能n

解铃还须系铃人n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n

家破人亡n

猢狲入布袋n

呵佛骂祖n

丰干饶舌n

龙蛇混杂n

磨砖作镜n

妙普和尚n

雁塔n

疯僧扫秦n

冷暖自知

五、世俗逸闻n

财主和他的养子n

最快乐的人n

长寿王n

以德报怨的弟弟n

相扑n

帝释天神与国王n

顶生王n

大意公子n

舍身饲虎n

须大孥太子n

欲望n

摩纳婆n

平事官n

七宝鞋n

宝中之宝n

智慧之言n

饭后钟n

韩愈谏唐宪宗n

武则天造卢舍那大佛n

痴人说梦n

盲人摸象n

急流勇退n

白璧无瑕n

逍遥自在n

梁武帝舍身n

斋僧n

顾恺之点睛n

部分故事

护戒渴死

佛在祗园说法的时候,有新学二比丘从罗阅祗国同来佛所听法,可是道路辽远,又值亢旱,口渴欲饮,数日未进滴水,势必将欲渴死于中途。正在命将垂危的当儿,偶见路旁中有升余积水,可是细虫甚多,佛戒不可取饮。

一人曰:“且当饮之,救得我身命,然后见佛闻法。”一人曰:“既破佛戒,见佛又有何裨益?”遂忍渴而死,其识神即生忉利天上,自知宿命,于是手持香花来供养佛。

未久,先饮水者乃至,礼佛后,泣告沿途亢旱渴死同参的情事。佛言:“我已久知。”遂指天人示之曰:“此即与你同来者,早已到了,你不奉我戒,虽云见我闻法,有何益处?速去清净僧众中至诚忏悔,再来听法。”

按:由此可见佛制戒之严,当不容许方便,我人要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犯戒而生的精

优劣之分

从前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往城中乞食,于路途中逼不得已即解小便。时逢行人见之,皆共讥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仪,而此比丘于道旁小便,有失雅观,甚可笑也!”是时有外道尼揵种,见人讥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揵种,一向裸身而行,人皆不以失礼而责之,独佛弟子,于道旁小便,而人皆讥嫌,是何道理?”如是反复思之,方有所领会,原因是我曹师行素无法则,习以为常,所以人不笑耳。而比丘师行清净,讲究威仪,因易为人论议也。于是便自归佛,而作比丘。未久,即得道果。

按:我们读了这则故事,会连想起现代有一分教外人,专找出家人的不是。如比丘小有不如法之处,则相传责之。殊不知外教徒通身是病,人反视之如常。悲夫!无怪世运倒转,是非淆混,其症结即在此也。

勿迷于物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数的人,物欲薰心,终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开报章,不难见到。唉!人心非古,道德扫地,殊不知物质是为人而设,人非为物质而生,我人万不可迷恋物质,致精神反为物质所驱使。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人要学役物的君子,不要做物质奴隶的小人。

从前有只老鼠,跳进米缸去吃米,再也跑不出来。后被人发觉取出来杀了,当时有人问:“这到底是老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这虽是件小事,由此准知现在过于迷恋物质的人,正如被米所吃的老鼠一样。

喜恶果报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见一天人,散华于死尸之上,并且极其恭敬。舍利弗问之。天人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三宝,广行众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为下界散华,以申谢忱。”舍利弗闻此意后,复前行。

于须臾间,又见一饿鬼,连鞭死尸。舍利弗问之。饿鬼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忤逆二亲,毁谤三宝。因此,使我今日备受众苦,所以狠心鞭之,以泄怨恨。”

按:我人看此掌故后,如有不信者,请看时下好人好事,即为众人之所称善,赞扬而嘉奖。反之,坏人坏事,即为众人之所唾弃,指责而惩戒。喜恶之果报,丝毫不爽,三世因果,佛非妄言,有智阅之,不可不信!

宿世口业

佛在祗洹精舍说法时,有一初发心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雨,请佛开示他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

日久,道心减灭,当其时有一信心檀越,四事供养二位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并于彼檀越前,说法师过,令檀越对二位法师渐生轻慢之念,断其善报。以是因缘,汝堕大地狱,若干劫数,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过是难后,复于五百世中,生于恶国边地,为下贱人,常为人之所诽谤。幸而今世值佛,业轻障微,得发初心,当勤念佛,后当生于阿弥陀佛极乐国中,受菩提记。”

按:我们看了这宿世口业的果报,思念那些不明佛法的人,每每见到他人发心斋供僧尼,不免有发出阻挠之言。像这类资性刻薄,昧于业报,而不知三宝大福田的人,对此能不警惕吗?

视金如贼

佛在世时,一日与阿难往王舍城中应供,佛在前行,阿难随后。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难见是,心甚怪之。遂问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阿难闻言,即趋前察看,原为一堆黄金,阿难亦即随佛避之。

是时后面有三梵志,亦打从此路经过,眼见道边,有一堆金,皆大欢喜,便共俯拾。于是,相约一处,数而分之。不料三梵志,见利忘义,即互生恶意。正分金时,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饭,作饭者心即思念:我于饭中下毒,毒死二人,获得全部黄金,岂不妙哉。余二人复生念言:俟彼作饭至时,我等便共杀之,以夺其份。未久,作饭者自得其意,即携饭而来,二人见时机已至,遂共将其杀死。目的已达,二人即大吃其所作之饭,不料食毕毒性大发,二人俱为毒死,仍留黄金一堆,何苦如斯?乃为利令智昏而已,所以佛称金为贼也。

按:人,固然不可一日无钱,有钱方能解决资生之所需,但亦不可过分为之贪求,甚至冒大不韪去取非义之财。要知道“君子道不拾遗”,更不取非义之财,宁可淡泊守穷,不作越轨苟夺。所谓君子穷固穷,但穷得心安无愧。否则,一味贪财,即使贪得财积如须弥山,结果落得一世守财奴,一旦无常到来,两手空空见阎王。

古人诗言:“家有黄金用斗量,有钱难买不无常,任尔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若为钱再去作奸犯科,想图侥幸,一旦东窗事发,轻则人格扫地,名声败裂,重则身陷缧绁,家破人亡。谚曰:“多贪不如少用。”与其贪来挥霍,不如安分节流。古有诗言:“争人竞我几时休,不觉春已转成秋,叶落雁归霜渐冷,布衣草履更何求。”要知道,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若有才有志者,何愁不能养活。

佛在经上说,财有五危:一、大火烧之,二、大水漂没,三、县官夺取,四、盗贼劫掠,五、恶子挥霍。财既有此五危,犹以安贫乐道为妙。眼看时下,贪污汉之下场,谋财害命之结果,真令人触目惊心,耳闻胆悸,何苦乃尔。

贪财者鉴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各赚得金钱若干,心甚喜悦,于是相约,择期归里。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钱是万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世间所有,无钱难备,然而寡财作事,颇难见事之功效,今行旷野,杳无人烟。我何不将弟杀害,夺其所赚之金,以填我之欲望?是时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经商,异常辛苦,栉风沐雨,所赚无多,此地偏僻,空旷无人,我何不将兄杀害,取其所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之,语言瞻视,互现暴戾。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所幸兄弟二人,皆能悬崖勤马,即自悔悟,转生念言:“为利不义,手足相残,薄情至此,与禽兽何异?”于是,二人共至池边,兄将金钱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赓后弟亦将金钱弃入水中。兄言:“善哉!善哉!”事后兄弟相亲握手,便互问曰:“尔我弃金于水,何以但言善哉?”各自答言:“我以此金,生不善心,为贪多故,欲相为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以是因缘,今后二人,淡泊过活,间有余资,即行施舍。

按:天下人,终日在熙熙攘攘,无不是为养家活口。钱为人生活之源,断之则生命堪虞。然而谋求金钱,宜当取之于义,设有非义之财,即使家无隔宿之粮,宁可断炊,切忌妄取。所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世有为财不知足者,竟有对父母兄弟等亲属,以不择手段强占暴夺。如是大逆无情狂妄之财迷,若不翻然悔悟,后之苦报,诚不堪设想。金钱本是流动性质,一切资生之物,但求自足为是。若大量积储而贪得无厌,则无异于将有用之物,置于无用之地,同时自身反成为守财奴矣!如是之富,与贫无别。经上说:“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从前有一富翁,平时节俭,将所余之金,全部埋在墙脚地下,逐日往视,自为得意。不料一日被贼偷去,富翁得悉,遂于埋金处,老泪横流。人问何故?答言:“失金。”人问该金急需用否?答言:“储金,看护而已。”问者曰:“既是无用之金,今改埋砖头,犹逐日当金守护,何苦哀痛若是。”此虽属谐语,可为爱财者鉴。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