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蓝。欧洲之教育亦受惠于希腊。美国教育史家克柏利(E·P CudderLey)认为。希腊教育是奠定欧洲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且是最早竖立的支柱.希腊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每个欧洲国家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斯巴达教育(希腊语:Άγωγή)是一种严格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它面向所有斯巴达公民,只有亚基亚德世系和欧里庞提德这两个王室世系的长子例外。这种训练需要离开家庭进行,包括学习秘密行动、培养对团体的忠诚、军事训练、打猎、舞蹈和社交预备。古希腊的Άγωγή一词有许多含义,其中包括捉住和诱拐,但在此大致意味著知道、引导或训练。
Άγωγή这个术语按照字面翻译是“增加”,传统上用于家畜饲养场。整个训练期间的管理者称为paidonomos,字面意思是“一群孩子”。根据传说,斯巴达教育是由半神话的斯巴达立法者来古格士引进,但是其起源据信是在在公元前7世纪末到前6世纪初,从那时起,斯巴达政府开始训练从7岁一直到29岁的男性公民。
斯巴达的教育以培养凶悍的军士著称于世。斯巴达是公元前8世纪左右建立的古希腊奴隶制最大城邦国之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和异邦的侵袭,斯巴达把每个城邦变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一个斯巴达人都将通过长期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而成为士兵。
斯巴达教育制度的目标,是培养出身体和德性都非常强壮的男子,使他们可以為斯巴达军队效力。它鼓励一致性,强调斯巴达城邦的价值胜过个人的兴趣,并且产生斯巴达未来的精英。。这些男人将成为“斯巴达的城墙”,因为斯巴达是唯一没有城墙的希腊希腊城邦–斯巴达根据来古格士的命令而拆毁了城墙。斯巴达教育的训练纪律非常严格,鼓励男孩之间互相搏斗,以确定谁是团体中最强壮的成员。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端。这个地方海运不便,但是土地肥沃,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地利却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因而斯巴达逐渐成为诸城邦中最大的农业奴隶制国家。
斯巴达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属外来民族,征服了当地居民之后,便实行残酷、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斯巴达的境内,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统治者是斯巴达人,是正式公民且属于贵族阶层,但人数极少,只有9000户;被征服的当地居民——希洛人地位最低,且全部是奴隶,但人数众多,达29万人,他们没有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终身为奴;处于中间阶层的是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庇里阿希人。
他们是自由民,有人身自由但无政治权利,主要是戍边,并从事简单的工商业劳动;有自己的土地,要服兵役和交纳税金,但不参加斯巴达人的军事训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悬殊的人数比例,使得斯巴达人不得不实行全民皆兵的责任军事化管理;且实行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任何财产,包括儿童都是国家的。斯巴达人终身的职业就是战士,靠奴隶的劳动来满足生活需要。
斯巴达是古代希腊与雅典齐名的奴隶制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各树一帜,成为古代希腊两种主要城邦类型的典型代表。雅典工商业发达,文化教育繁荣昌盛,实行进步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斯巴达则以农立国,文化相对落后,实行保守的贵族寡头政治。在军事方面,雅典的海军居希腊各邦之首;斯巴达则以陆军称雄。斯巴达军队在作战中凶猛强悍,是希腊其他各邦军队所无法比拟的,后来,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年)中惨遭失败,并臣服于斯巴达。
斯巴达以武力称霸希腊,与其实行严格的国民军事教育制度有着直接关系。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始于来库古改革时代。关于来库古其人及其生活年代,自古至今,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来库古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其时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末。普鲁塔克在《来库古传》中认为,斯巴达的政治体制、份地制度、教育制度、公餐制度以至社会风气几乎都是来库古规定的。
来库古立法规定,新生婴儿必须经过长老检查,认为健壮的才准许父母养育,否则就命令抛弃于山峪的弃婴场,以免长大后不能成为强壮的战士。斯巴达的教育从婴儿坠地便已开始,母亲对于刚刚出世的婴儿就用酒洗浴,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变得像铁一样结实;幼儿阶段,母亲训练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独、不计较食物、不啼哭喧豗。
对于子女的教育并不是由父亲的意志来决定的,法律也不允许父亲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和锻炼孩子。当孩子们长到7岁的时候,来库古就命令把他们由国家接收并编入连队,他们在连队中受着统一的锻炼与教养。他们同吃同睡,接受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掷铁饼、投标枪、角力等;也有军事训练,如斗拳、击剑等。为了训练男孩肉体的忍痛能力,每年都要借敬神之名赤身裸体鞭笞一次,并不许大声叫喊或啼哭求饶。
斯巴达人希望用这种棍棒的训练方式教育出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战士。在少年团队里,他们终年必须赤脚走路,穿粗朴的衣服,吃简单粗糙的食物。在冬天里,他们必须在冰冷的河里洗澡,睡在自己编织的未经刀削的芦苇垫上,只放一些蓟毛借以取暖。自14岁起,他们就跟随青年参加屠杀希洛人的活动,白天潜伏在隐蔽的地方,侦探希洛人中的强悍者或有反抗嫌疑者,到夜间便摸进希洛人的村子将其杀掉,以此训练勇敢精神和对希洛人的残酷无情。
在少年团体里,斯巴达青少年必须学习、背诵《荷马史诗》,因为“来库古看到包含在史诗中的政治与纪律的教训比其中所含欢乐放肆的刺激更值得严肃注视”。他们还必须学习拉哥尼亚语,以便在军事上简短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但斯巴达人并不重视语文的学习,他们认为沉默寡言、不好文饰、出言简当才是战士的品格。雅典作家色诺芬描写到:“在斯巴达,从男孩那里比从石像还难得听到声音,可以说男孩比女孩还要娴静寡言。
青年男子到20岁时,便正式成为军人,受正规军事训练,参加军事活动。斯巴达军队约40人成一小队,约500人成一中队,组成密集的步兵方阵。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使用武器和操练步兵方阵。每个人从20至60岁,都必须每日出操,参加军事训练。这使斯巴达的步兵方阵在战斗中进退娴熟、接应机敏、战斗力强,成为常胜军队。
斯巴达也非常重视对女子的教育。女子有专设的学校,她们在学校里学习诗歌、音乐、舞蹈,接受各种体育锻炼。据普鲁塔克记载,斯巴达的少女为了使身体结实、必须竞走、格斗、掷铁饼、投标枪,使得未来的孩子在母亲的妊孕中就有结实的身体,以保证婴儿的正常发育,做母亲的也因为身体健康而易于分娩。
斯巴达人在婴儿时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验,父母用烈酒为他擦洗,然后还要让长老检查他们的体质是否健康。凡是经受不住考验或被长老认为是虚弱的就被抛在弃婴场。七岁的男孩进入国家的教练所,从此他们就要经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格斗。
天刚发白,身着破烂长衬衣、骨瘦如柴的孩子们便开始在围着圆柱的竞技场上搏斗。即使一方被打倒在地,伤口流着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软。被打倒的如果能够不顾一切,顽强抵抗,坚持到底,也被认为是强者。而哀叫和讨饶则被认为是莫大耻辱。在一旁指导的队长和老人千方百计地挑动孩子把训练变成你死我活的厮杀。
还有一种方法,是专门考验儿童忍耐力的。任何一个儿童每年都必须经受一次严厉的鞭笞,只有那些咬紧牙关,面无惧色的人才成为合格者。
培养坚忍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属于集权专制型。政府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斯巴达人高度重视教育,建立了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而是经过长期、严格有序的军事训练,使年轻一代成为忠于祖国、勇敢善战、对奴隶残暴的军人。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的任务。孩子出生后,由部落的长老检查其身体状况。健康的被留下来,由父母抱回家去抚养;体弱病残的就被扔到山谷里去。
在家庭养育中,由母亲或保姆负责,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身体健康是军人必备的基础条件。7岁时,家庭的抚养及教育任务便结束了。孩子被送到国家教育机关接受教育。男孩子从7至18岁的十年中受教育的场所是军营。在这里,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炼使年轻人成为勇敢、坚韧的爱国战士。
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有:忍耐劳苦、忍受鞭打、体育、神秘行动等。军营的制度极其严酷。儿童一进入军营,便被编入严格的军事组织,过着极艰苦的生活,他们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光头赤脚,晚上睡在芦苇垫上,吃少量的食物。管理者甚至故意让儿童忍饥挨饿。作为教育的一个策略,便是鼓励他们去偷公共食堂的食物,以不被抓到为荣;一旦被抓住,便要遭到毒打和挨饿的惩罚。
用这种残酷的方法训练儿童的勇敢、机敏的品质。鞭打也是教育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违犯纪律的儿童要接受“执鞭者”的鞭挞;而且任何一个斯巴达公民都有权去鞭打一个有过失的孩子。更主要的是,当孩子成人时,还要到专门的神殿去接受鞭打的考验,并不得喊叫或有其他怯懦的表示,有的人甚至为此而丧生。通过此关的人成为“神坛胜利者”。
与军事训练相关的还有体育训练,体育也是为军事服务的,与军事技能相结合。体育的训练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斯巴达人能长期取得奥林匹克的优异成绩。体育训练的项目有:跑步、跳远、扔铁饼、掷标枪、狩猎等。训练时,要求青少年裸体,而且身上涂满橄榄油。斯巴达人的体育训练极其严格,只重军事目的,不顾及人的全面发展。当儿童进入青年时期,训练就更为严格、残忍。有一个特殊的训练项目——秘密行动,即派斯巴达青年去屠杀奴隶希洛人。
在夜间乘人不备时潜入奴隶集中的地方大肆屠杀,有时白天亦如此。除了残杀,还采用各种手段侮辱希洛人,以此激起青年对奴隶的鄙视,培养他们凶残的品性;同时也可使希洛人经常处于担惊受怕的境地,不敢轻举妄动。斯巴达人很注重道德训练,目的在于使青少年服从长上,忠于祖国。采用的方法是道德灌输,利用对话的方式训练青少年的道德;还利用音乐和诗歌来培养道德,例如采用歌颂英雄的歌曲来培养青少年高尚爱国的心灵。斯巴达的教育中不重视智育,而且鄙视知识,甚至那些在国外学习了修辞学的人回到国内还要受到惩罚。斯巴达人训练青少年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反对罗嗦。他们也学习诗歌、音乐,但这都是口头进行的,而且服务于军事的需要。
斯巴达人很重视教育女子。她们训练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当男子出征时,她们在家乡担任保卫城邦的重任;二是用音乐、舞蹈去奖励和慰问勇敢的战士,并嘲笑怯懦的人;三是可以生育健壮的婴儿。在斯巴达社会中,妇女地位比较高。在这一点上,雅典则相形见绌。
因此,斯巴达的妇女也具有坚毅的性格。有位斯巴达的母亲在儿子即将出征的时候,送给他一个盾牌,叮嘱道:“拿住它,否则就躺在上面!”鼓励儿子英勇作战,决不要贪生怕死。后来多以“斯巴达教育”作为严格而近乎残酷的教育的代名词。
总之,斯巴达是当时希腊半岛上很小的一个城邦,但却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教育以统治阶级的后代为对象,其全部教育服务于镇压奴隶与平民的目的。因而,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片面的,它培养的士兵英勇善战,服从严酷的纪律但文化知识却极端落后。虽然斯巴达教育制度中也有值得注意之点,诸如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怀,教育工作有严密组织,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等,但整个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这种教育曾影响过雅典的柏拉图等人的教育思想。斯巴达教育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于欧洲后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1、教育具有阶级性。
2、教育完全被国家控制,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4、重视女子教育。
5、、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6、、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7、、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
8、、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
9、、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10、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首先,斯巴达在国家形成之后,在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军事民主制时代的遗风。斯巴达的“二王制”、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从形式到权限都基本上与军事民主制时代的行政机构相同。在军事民主制时代,一个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都必须是战士,都必须随军事首长(巴赛勒斯)出征。斯巴达全体公民终年的军事训练,终年的军事活动,无疑是这一原始制度在奴隶制下的畸形发展。
其次,斯巴达是一个在对外征服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几乎是把被征服国家的各阶层人民一律加以奴役。因此,被征服者时常起义反抗。被征服的美塞尼亚人就曾发动过几次大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约前685—前668年),历时近20年之久。斯巴达男子悉数从军,战争结束归来时,后方的妇女和边民“私通”所生的“斯巴达之子”(意为“私生子”)都已经成人了。因此,这次战争大大提高了斯巴达人的警惕性,为了防范起义,斯巴达人从小就处于严峻的军营生活之中,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第三,斯巴达对希洛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斯巴达把大量被征服居民变为希洛人,强迫希洛人为他们耕种土地,并且缴纳田中整个产品的一半。希洛人还必须服兵役(主要充当辎重兵,做苦役),甚至遭到斯巴达人无情的屠杀,这就迫使希洛人起义反抗。因此,斯巴达人“在征服、掠夺敌人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使自己也套上了奴隶式的枷锁;因为在后来几个世纪的历史中,斯巴达人是在对起义造反的极度惶恐中渡过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希洛人老是等待着斯巴达人发生灾难,“他们好像是丛莽中的一支伏兵,遇到机会,立即出击(起义)。例如,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发生大地震,希洛人乘机从四面八方集合起来,对斯巴达人形成很大威胁,以致斯巴达人一度不得不向自己的老敌手雅典求援。在这种起义的威胁之下,斯巴达就必须维持一支惯征善战的军队。
第四,从人口方面来说,学者们推估斯巴达人和希洛人的人数比例为1比7,而斯巴达所有的邻邦,如阿尔喀斯人、美塞尼亚人、阿卡地亚人都与它为敌,所以斯巴达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实行严格的军事教育制度,使每个公民都具有铁的纪律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具有英勇杀敌的本领。
第五,斯巴达对希洛人残酷的经济剥削,又为这种长期脱离生产、专事练兵打仗的军事教育制度提供了可能。据普鲁塔克记载,每户斯巴达公民每年可以从其一份份地上获得82麦斗大麦以及适量的酒和油,大约可供一家老小六口之需。因此,斯巴达人完全可以不必劳动,而只维护这种坐享其成的统治地位。正如H·瓦朗在其《古代奴隶制度史》一书中所说:“在希腊,那些凭武力站住脚根的民族一般都保持自己的军事特点,他们借以取胜的条件对于进一步维护他们的统治也是最适用的。因此他们仍然保持武装状态。……要保持掌握武装的特权,胜利者必须把劳动委于被征服的民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曾有数次,这种选拔过程因为造成自由的斯巴达男性公民数目的减少,而被认为对斯巴达社会有害。公元前3世纪,斯巴达男性公民的数目减少到只有几百人。这种教育制度走向衰微。但是在前220年,又被克里昂米尼三世成功地恢复了一个阶段。不过,不到40年后的前188年,又被斐洛波门废除。前146年,斯巴达教育又再度恢复。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战士来保卫城邦、维护公民的地位。军事体育教育通过斯巴达拥有了全希腊最为精锐的陆军部队,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斯巴达人屡次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这也从一个侧而反映出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的成功。当其他希腊城邦因外族入侵而失去独立时,斯巴达却是不可征服的;当发展个性的浪潮淹没整个希腊而导致许多城邦的混乱时,斯巴达人通过其严格有效的教育制度保持了集体的团结和稳固。斯巴达的教育制度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种罕见的制度,因而博得许多古希腊思想家的赞美。
然而,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斯巴达的军事体育教育则是非常失败的。斯巴达所有的公民都成了士兵,全体公民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整个斯巴达社会无异于一个大兵营。处于个人绝对服从和遵守铁的纪律的集体主义政治环境之下,公民的个性受到束缚,没有自由发展的余地。不仅如此,该国还把教育完全置于军队之中,实行一种极为严格、单一的军事化教育,造成了全社会鄙视文化教育的心态。
由于斯巴达人忽视对文学、艺术及哲学之研究,生活呆板,训练方法单调,致使“思想家艺术家枯竭,军人大放异彩,人人生活于恐惧中,拒绝自由,无异宣布道德破产。”另外,斯巴达教育只强调服从和纪律,缺少应变。色诺芬(Xenophon)说:“守纪律和服从的精神在斯巴达盛行”,而青年人“沿街行进时,双手插在衣袍里,默默前行,也不左顾右盼,只是一味谦恭地盯着地面”。
这种压抑性的纪律致使斯巴达人的言行举止呆板,不随和。另外斯巴达女子训练与男子相同,都在追求刚毅、忍耐、服从、忠顺、勇敢等品质,致使男性无法从异性那儿获得身心之满足或慰藉,同性恋异常猖蹶。原始落后的社会生活、狭隘片面的教育制度制约了斯巴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出现了倒退。
虽然斯巴达教育的手段虽不足取,但其精神和宗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勿视或者轻视了从幼儿到成年对他们进行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教育和坚强意志的培养,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强大的国家,势必走向国亡族灭。这决非惊世骇人之谈。
原始落后的教育阻碍了斯巴达社会迈向文明的脚步,加重了斯巴达人性格中保守、狭隘、孤傲的缺陷。斯巴达人蔑视知识,拒绝文明,反对变革。当雅典人在文学、戏剧、雕刻、哲学、史学乃至教育等领域取得一项又一项令后人赞叹的辉煌成就时,斯巴达人却依然固步自封,顽固地坚持着原始部落遗留下来的各种传统和习俗。
斯巴达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征善战、只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的士兵,却没有培养出一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这正是其原始、片而的军事体育教育制度结出的恶果。虽然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击败雅典取得了希腊世界的霸权,但它仍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思想和教育使它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希腊诸邦发展、强盛的重任,所以斯巴达和希腊城邦的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哪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
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
在军事训练同时,斯巴达人还向儿童灌输斯巴达人高贵、希洛人低贱的观点。教官常在儿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带他们参加“克里普提”活动,直接屠杀希洛人。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窃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一只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内咬他,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不动声,直至被狐狸咬死。
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到了现代我们已经没有必要这样残忍,暴力的对待我们的孩子,但看一看历史上斯巴达人战无不胜,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包括已经被好莱坞根据历史改编成电影的《斯巴达三百勇士》,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任何时代,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我们教育与我们的孩子也是有一定的启示的。
西方国家称最勇敢的,最具有领导力的人为斯巴达人,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时代进步了,包括现代文明都是由西方一直在推动,而我们东方却在近代却罕有建树,可见他们却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先给他们留下的一些东西,而我们却忘记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的责任重大。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