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震中距

地质学术语

中文名:震中距 外文名:epicentral distance 所属学科:地质学 释义: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决定:各地区受地震的影响的强弱 特点: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破坏越重
震中距介绍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定义

震中是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中距是某一指定点至震中的地面距离。科学上常用这一指定点到地心的连线与震中到地心的连线所成夹角的度数表示震中距,而平常则多用这两条连线所夹的地球表面弧线的长度来表示震中距。

影响

震中距的大小,决定了各地区受地震的影响的强弱。震中距大则受影响小,震中距小则受影响大。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

地震分类

一、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深源地震:震源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二、根据距离,地震可分为3种:

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三、按照地震成因不同,地震可分为以下几类:

    天然地震:地球内部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指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即由于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是指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诱发地震: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矿山诱发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其中,矿山诱发地震是指矿山开采诱发的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指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弱化了介质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引发的地震。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放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四、地震波

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为什么会振动?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于,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是由好几种波组成的。经历过地震都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才是前后或左右晃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源同时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其中引起上下颠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弱,但度比较快;引起晃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强,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你就会感到先颠后晃,而且晃总比颠来得明显。那个跑在前面的叫纵波,跑在后面的叫模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还会形成其它的波。所以,地震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振动也会越来越减弱。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声音就越小一样。

地震自救

一、做好地震预报。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现在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这种情况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就要发生地震了。目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准确预报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多数地震预报能够指出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地区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临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内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并反复宣讲地震知只,结果伤亡人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所以,预防地震的关键在于预报及时、准备充分、掌握地震时的救护知识。

二、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一旦发生地震,就可能使我们的供电、供水、供热系统,交通系统,生活必需品供应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医疗卫生系统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

首先要排除室内高处的悬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摆放的物品,改变其摆放位置和方式,使其不易震倒伤人。同时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床要搬到离玻璃窗远一些的地方。窗上贴上防碎胶条。防震用具包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为脱离危险,你也许只有抓取一件物品的时间,急用物品都在其中,它会帮你度过难关。这些物品中包括现金、饮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的药品。

三、学校应做好地震前的准备。

在中、小学应该普及防震知识,震区学校应有防震训练的方案,若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老师应马上给学生一个简单明确的指令,让学生就地闭眼伏在课桌下。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时。家庭和学校要经常沟通。震区有条件的学校应备救灾物品,如:急救医药用品、防寒防雨用品、工具等,并按班级或教室分配,直到个人手中。

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动物的异常躁动;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

发生原因

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如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

1.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实心椭圆球体,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图3)。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是地壳岩石的突然变化,地壳岩石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褶皱;褶皱进一步弯曲就会折断,形成断裂;断裂两边进一步位置错动,形成断层。褶皱的形成是非常缓慢的,而褶皱断裂、错动却往往发生于瞬间。构造地震就是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3.“板块”运动,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壳岩石层的这些变化呢?世界各国科学家长期研究发现,地壳并不完整,厚薄也不均匀,而是分成几大块“板块”。在地球内部巨大力量的推动下,这些“板块”像是在地幔的岩浆上“漂浮”,或因互相接近而挤压、俯冲,或因互相远离而发生拖拽,形成岩石层复杂的运动。岩石层通过数亿年缓慢的运动,造出了如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脉这样的高原峻岭,也造成出了大西洋、印度洋这样的浩瀚大海,形成了今天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在岩石层缓慢变化的同时,岩石层局部不断发生急剧的断裂和错动,造成了大小小的地震。日本是一个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这与日本列岛处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交界区域有关。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