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教授长期致力于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和司法制度改革的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商研究》、《清华法学》、《比较法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独著、合著(译著)7部,主编、参编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研究成果获中国法学会“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论文类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合著)、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
1.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刑事诉讼制度的法律移植研究》(主持人)
2.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与刑事司法》(主持人)
3.2012年度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青年课题《刑事诉讼法解释研究》(主持人)
4.2004年度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青年课题《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主持人)
5.2014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重点课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修改研究》(主持人)
6.中国法学会2013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一般课题《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侦查阶段辩护律师权利保障问题研究》(主持人)
7.2010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刑事诉讼中的强制医疗程序构建与完善》(主持人)
8.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创新团队项目《刑事辩护制度研究》(主持人)
1.《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刑事证据基本问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国司法制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法国刑事司法——侦查与起诉的比较研究》(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传媒与司法》(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刑事诉讼法学》(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论刑事庭审实质化》,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2.《律师伪证刑事责任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3.《论刑事程序倒流》,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
4.《形式理性的缺陷、缺失与误读——以刑事诉讼为视角》,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5.《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兼论修订后的<律师法>实施问题》(合著),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6.《切实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载《光明日报》2014年11月2日。
7.《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权异化与消解》,载《政法论坛》2014年第6期。
8.《刑事诉讼法解释论纲》,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6期。
9.《“立法式”解释: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的困局》,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6期。
10.《辩护律师侦查阶段有无调查取证权辨析——以法律解释学为视角》(合著),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11期。
11.《合理解释:辩护权条款虚化和异化的防线》,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6期。
12.“A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 Judicial Review and the Variation of Execu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FLC),2011.1.
13.《贫穷者如何获得正义——论我国公设辩护人制度的构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
14.《除魅与重构:刑事诉讼的法律移植与本土化》,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
15.《建构我国污点证人刑事责任豁免制度》,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16.《解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析宪法修改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影响》,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2期。
1.2005年获中国法学会第六届“诉讼法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
2.2007年获中国法学会第一届“刑事诉讼法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3.2012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合著)
4.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5.2013年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
6.2011年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刑事法学创新团队负责人)
7.2014年入选中国政法大学中青年人才支持计划(A类)
8.2014年获第三届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