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

如何阅读一本书

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

中文名: 别名: 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类型:阅读指南 连载平台: 最新章节: 是否出版: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又名:How to Read a Book 装帧:平装 译者:郝明义/朱衣 类别:阅读教学 ISBN:978-7-100-04094-5 页数:42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定价:42 开本:787×960 1/16 出版时间:2004年 初版时间:1940年 外文名:How to Read A Book 品牌:新世界 语种:简体中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介绍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本书是一本指导如何阅读的实用类书籍。书中提倡想要提高自己的读者要有“主动阅读”的勇气。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编辑推荐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书的骨架的基础。

内容简介

该书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活动。阅读一般分做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不断成长。

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在书后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名着。

阅读的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阅读法;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通常是很短,而且总是(就定义上说)过短,很难掌握一本书所有重点。也可以称之为略读或预读。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作品鉴赏

该书序言中,作者引用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詹姆斯·黑塞尔教授写于1939年的文章《学校教育的失败》,给人极深的印象,不妨转引如下:

学校是否有效地教导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到了五六年级之前,整体地说,阅读是被有效地教导过,也学习过了……但之后,阅读的学习曲线就跌入了死寂的水平……许许多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成绩很差,就是因为读不懂书中的意义。

作者艾德勒和范多伦修订《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在1972年,离这篇文章写作已过去30年。作者认为,70年代美国的情况仍未改变,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阅读技巧的正式训练,指导阅读的层次仍然停留在基本水平——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大陆目前的情况恐怕也是这样(此时为2012年,编者注)。大多数所谓读书人其实并不掌握读书的方法,因为他们很少受到这方面的训练,也很少作这方面的科学的研究。

阅读到底有多重要?美国教育界认为,指导年轻人阅读,以最基本的阅读概念来阅读,是最重要的教育问题。很遗憾,在中国大陆,有这样共识的人并不多。

读书是有方法、技巧的,阅读是需要训练的。我国近代以前的读书人都很重视读书方法,朱熹读书法、张之洞《书目答问》都是读书方法的总结,展现了中国读书人的智慧。遗憾的是,中国当代学者撰写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却很少。国内关于阅读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科学而通俗的着作就更少了。尽管《如何阅读一本书》写作于数十年前,但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有说服力的阅读理念和方法,足资我们思考和借鉴。

书中有许多关于阅读论述,都使人深受启发。

简言之,阅读是一门艺术,是每个读书人都必修的一门功课。这本书正是一本“阅读艺术课”的入门导引。

外界评价

同一本书,我可以很迅速的,很简略的读,我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的去读。那么这种把阅读的层次区分出来的这种想法,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边我觉得最了不起的一个说法。当然,像这样的说法从古到今都很多人讲过,并不足为奇。可是我觉得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它的好处就是它充满了很多的细节,写的非常清楚。这本书,我觉得是本大家想学阅读方法不错的一本工具书。

——梁文道

这是一本讲解阅读的专业学术书,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在国外这本“专业学术书”却十分畅销,原因在于作者在书中用何其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人们讲解了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成都商报

作者简介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相异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后记

我的书话

石涛

关于书:

因为6岁时读了一本《古希腊神话故事》,从而跟书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中的女人们既美好又色情,专门挑动男人去格斗厮杀,正像我在幼小的年龄已经观察到的事实那样。

犹如中世纪的教堂,书成为专制社会里人们心灵的避难所。在那样的时代,书可以让人像开小差一样逃离政治斗争的战场,心里满怀着惊恐的甜蜜。当然,也可以像被抓住的逃兵一样遭到枪毙。上初一的时候,我因为读了一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言情小说《长相思》而遭到全班批判。老师在怒陈我的错误时说,一个小小年纪的学生,居然想“经常”相思!我忍不住说,老师,不是经常的“常”,而是长久的“长”。于是招来老师和同学们更猛烈的批判。

书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如果世间没有书,人的智力就会枯萎。但书的危险在于,她引诱你堕入情网之后就撒手不管了,把你孤独地扔在世界上寻找阅读的最高境界。而事实上,你根本找不到最高境界,就像一个男人以为世间存在着完美的女人,便毕其一生寻找,但最终一无所获。原因很简单,世间没有完美的女人,也没有完美的书。

本雅明有一个极端的说法,他把书比作妓女,说书和妓女都可以被带到床上,她们把夜晚变为白昼,把白昼变为夜晚。任何一个曾经彻夜读书的人都知道这个滋味——激动的不眠之夜和白天的昏睡不醒。

关于出版:

我极其讨厌被人称为书商。只有出版家才是正当的称谓,二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创造想象力和神话的人,一个是依靠人类的好奇心挣钱的动物。后者更准确的名称是——卖废纸的商人。我以为,不能因为卖装订好的废纸就可以被称为出版。出版的原始含义有向公众发布见解的意思,而不是仅仅卖掉印上文字的纸。而见解,可不是每个人都敢说有的。

当然,在一个把肤浅的调侃当作见解,或者把互联网上的文字杂耍和语言碎片当作文学的时代里,卖废纸的商人时不时地也能称自己的营生为出版。

关于读者:

“读者”并不是读书人,他们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图书消费者。图书消费者和其他消费者一样,都是花钱买商品的人。他们不是个体,没有姓名,可以被抽象为两个字,也可以庞大到成百上千万。他们是出版家头上的暴君和主宰,对书籍的命运握有生杀大权。

有的时候,读者还不如其他消费者行事得体,因为他们常常只看不买,在书店里就完成了消费,然后把商品放下一走了之。读书人则不一样,他们必须先占有了书之后才开始享受阅读的乐趣。如果用结婚做比喻,读者和读书人的差别在于,读书人必须把媳妇娶进门来进了洞房才能行合欢之好;而读者呢,还没等把新媳妇接上花轿,就急迫地要在娘家行房事。

关于畅销书:

畅销书古来有之,但要论规模则是今天才有的事,因为过去能识字的人已经是少数,即使每个读书人都买一本,也不足今天的九牛一毛。不过,尽管今天的人差不多都会识字,但他们却绝不都是读书人。事实上,按比例来说读书人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多少。他们虽然是好书的真正买主,但光有他们买书还不足以让任何书畅销。因此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什么书成了畅销书,那一定不是什么太像样子的书,因为恰好是读书人之外的所谓“大多数”在购买。他们按照识字的要求浏览,而不是按照审美的标准阅读。比如“奶酪”一类的书,就是标准的弱智畅销书。如果谁读了“奶酪”而没有变得更傻,那他不读它们也不会糟到哪里去。

好在偶尔会发生点例外,于是有些好书竟然成了畅销书,大众也会跟着一窝蜂地去看热闹。这倒应了辛格说的一句话:“猪吃泔水,你给它蛋糕它也照吃。”

关于图书市场:

简单讲,“图书市场”是一个由怀着各种各样实用目的的人、焦虑的半文盲以及学生构成的买方。他们读书就像吃劣质快餐食品,不分好坏地往下吞咽,目的只是为了填饱脑瓜里的另一只胃。这样一来,什么书能最快地填满这些人的空虚,就有市场,相反就没有市场。

有人对图书市场做过详尽的研究,发现买书比买其他商品更盲目,买其他东西人们还能依据其功能进行直觉的判断,但买书人们的脑子就不够用了,需要跟从别人的判断。这好比在暗示人的肉体比头脑还要健全,当然事实也的确如此。无怪乎王小波厌恶愚昧更甚于偏见,因为愚昧让你和动物没有多少区别。这着实让人觉得没面子,几千年的文明不是白费了?

最后,关于好书:

尽管对什么是好书的定义越来越模糊,但人们心里还是明白,好书除了能带来阅读乐趣和益智之外,如果还能击中潜在的社会文化心理,掀动起一大批人的期待、渴求和愤怒,那无疑是绝无仅有的好书。照这个标准,《格调》无疑是近年来真正的好书。并非因为我是该书的译介者就自卖自夸,而是因为它不仅卖得好,而且还在中国创造了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让生活品味与社会等级话题在沉默了半个世纪以后,又回到了中国人的生活里。至于有人痛恨社会等级,于是连带着也痛恨生活品味,于是连带着也痛恨《格调》这本书,那就不是我需要关心的事情了。因为,谁能指望原本智力低下的人对书有鉴别力呢?

媒体推荐

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著名学者、语言学家 林语堂

书籍是人的心灵得以向外舒展的窗户。一个家庭没有书的话,简直就像一所房子没有窗户。

——美国著名神学家、作家和演说家 亨利?比彻

年少时想要一双翅膀的心愿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我,只想得到精神的无限高涨。书籍就是飞机,就是火车,就是大道。书籍中有着无尽的目的地和无数次的旅行。书籍就是我们的家园。

——普利策奖获得者 安娜?昆丁兰

在整个人生旅途中,我一直与书籍相伴而行。而在任何时候,只要我需要,它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当我老去而渐感孤独时,是书宽慰了我,是书卸下了我肩上无所事事的重负,让我从各项令人厌恶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我淡忘忧伤和悲痛。它已经占据了我的整个灵魂。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 蒙田

名人推荐

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著名学者、语言学家 林语堂

书籍是人的心灵得以向外舒展的窗户。一个家庭没有书的话,简直就像一所房子没有窗户。

——美国著名神学家、作家和演说家 亨利•比彻

年少时想要一双翅膀的心愿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我,只想得到精神的无限高涨。书籍就是飞机,就是火车,就是大道。书籍中有着无尽的目的地和无数次的旅行。书籍就是我们的家园。

——普利策奖获得者 安娜•昆丁兰

在整个人生旅途中,我一直与书籍相伴而行。而在任何时候,只要我需要,它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当我老去而渐感孤独时,是书宽慰了我,是书卸下了我肩上无所事事的重负,让我从各项令人厌恶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我淡忘忧伤和悲痛。它已经占据了我的整个灵魂。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 蒙田

序言

我是在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次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离这本书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

会知道这本书,极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之后,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Quiz 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查尔斯·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他的一些着作)。

查尔斯·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查尔斯·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 J.Adler)收留,以及他们两人后来的故事。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早年因为想当记者,所以辍学去报社打工,后来为了改善写作,去上大学的夜间部课程。这时他读到了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本书就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思想家密尔(John Stuart:Mill)的自传。(有关密尔的一些生平介绍,请参阅本书第320页。)艾德勒读到密尔竟然是在五岁就读了柏拉图的书之后,不但从此为哲学所着迷,也开始了他在大学的正式求学。(不过因为他拒绝上体育课,所以没能拿到学士文凭。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艾德勒除了任教,写过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外,还以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以及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来内容大幅修编增写,因此,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领衔的。(其间一些补充说明,请参考本书作者序。)

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

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

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因此,我必须谢谢介绍这本书给我的汪怡先生。谢谢他那天下午在来来饭店的指点。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工作,所以一方面决定出版这本书,一方面也决定自己动手翻译。

但是一旦开始翻译之后,就知道实际的时间多么不够。尤其后来我的工作异动,有些新的计划要出发,再加上当时还在同时进行另一本《2001:太空漫游》的翻译,所以,另找一位译者,也就是朱衣来一起合作,成了不得不的选择。

事实上,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我的工作,则是把她的全部译稿再仔细校阅一遍。这样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读者发现翻译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

我进出版业的第一份文稿,就是朱衣帮我做的校阅。多年后能有机会和她一起合作这本书,觉得非常荣幸。而由于我们翻译的迟延,导致许多读者一再查询出书时间之不便,也在此一并致歉。

这本书的序言,是艾德勒在1972年《如何阅读一本书》新版出版时所写。三十一年后再读,仍然不能不叹服两位作者对教育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2003年3月31日亚马逊网络书店(Amazon)的排行榜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排名第569名,历久弥新,由此可见。

现在,就请好好享受这顿知识的盛宴。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