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女儿会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

中文名:女儿会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Blind Date of Tujia Girls 别称:恩施女儿会,土家情人节 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十二日 节日类型:相亲会 流行地区:恩施
女儿会介绍
恩施女儿会也叫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每年农历的7月7日至12日是“女儿会”的传统吉日。女儿会最初流行于恩施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一带,而今已发展成为全州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1]

女儿会(东方情人节)

出恩施城,向东南行一百余公里,有一座四面环抱、一条清亮亮的小河依山而流,古称施鹤要,随谐音今叫石灰窑。它与建始官店、鹤峰中营、恩施双河、宣恩椿木营毗邻,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日,是这里土家人的传统节日“女儿会”。这天,许多的青年男女便走出幽径小道前来赴会,寻找梦中的情人。

石窑“女儿会”源远流长,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地远山深,男女之间是没有拘束的,他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倾吐爱情、私订终身,尽情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牧歌生活。

后来,有十姓人从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余米的石灰窑,这十姓人是张、薛、李、滕、杨、田、覃、曹、黄、王,他们分割居地,挽草为界,搭棚建屋,立户创业,号称“十个棚”,到了明代末年,薛姓中有一人被推为“乡士”(有学问、能号令一乡之众的人),薛姓多女少子(今石灰窑薛姓已绝),膝下有九女,薛姓教女,严守闺门,平时不许外游。儿女由父母包办订婚,无见面之机,只等适龄,拜堂后方能相见,此时,“十个棚”的儿女结姻,多由父母包办,女发男纳八字庚贴。

有一年,薛乡士到山外远游,于七月十一日回到家里,全棚为乡士大办筵席,庆贺他云游归来,薛乡士很高兴,一边饮酒,一边畅谈沿途见闻,酒酣兴尽之时,把他最钟爱的么女珍妹唤至身旁,吩咐道:“明天就是月半节了,一早,你和姐姐们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观赏秋景,只等这一天,平时不得离棚”,九姐妹喜从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只见她们头缠印花折叠帕,身着红绿花边衣,腰围黑色金线绣花巾,脚穿镶花小鞋,手戴亮闪闪的玉镯,打扮得花儿一样。

出得门来,山寨的小伙子远观近望,不离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传情,九姐妹均在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而归。尔后,每到七月十二这天,她们就梳妆打扮,穿着一新,偷偷溜出家门,与邻里姊妹相邀上街,连续数年如故,积之成习,人们便称农历七月十二日为“女儿会”。

那时候,女孩儿的命太苦,一年四季苦守在家,除了干活就是守在家门口,来客不能露面,吃饭不能上桌,没有半点自由,姑娘们时时盼望着那一年一度的“女儿会”,七月十二这一天,劳累了一年的女儿们戴上最漂亮的首饰,穿上层层不同颜色的镶边衣裳,里长外短,层层翻新成笋壳状,这叫“节节高”,表示富有和美观,并用花背篓背点土特产上街赶集,女儿云集,争奇斗妍,吸引着众多的年轻后生,后生们在集市上装作一副闲散悠然的模样,一双眼睛却滴溜溜地转,相中了一位妹子便连忙走拢去打招呼:“哎,妹子,这梨子好多钱一个?”妹子抿嘴一笑,于是便讲起价钱来。

聪明的小伙子就说:“哎呀,好妹子,这梨子是金砣砣还是银蛋蛋?”妹子毫不马虎:“我说这位大哥哎,要的是价,还的是钱,一年梨树长多高?一双梨子结多少?我费的功夫你知道?这价码还嫌高?”就这样讲着价,斗着智慧,探着深浅,要是价儿还不下来,说明妹子看你不上眼,小伙子赶快知趣走开,要是那价码儿越来越低,小伙子的希望就越来越大,价儿降利一半时,小伙子得赶忙把梨全买下来,替妹子背上背篓,妹子自然会跟你走。

土家妹子以歌见美,以歌为媒。“歌儿唱得好,凉水点燃灯”、“一不是爱你人才好,二不是爱你家富豪,爱你会唱歌打锣鼓”。那时候,寨子周围长着好多好多的树,林子里还有许多洁净美丽的石头,有情有意的青年男女便来到密林深处,选个石凳凳双双坐下。不久,林子里便飘出一串串迷人的山歌……

高山顶上呃一丘田

郎半边来姐半边

郎的半边种甘草

姐的半边种黄瓜

牵根丝丝儿缠倒他

高山顶上呃一树桑

桑树脚下开染缸

你有青蓝白布拿来染

我新缸可染旧衣裳

高山木叶细微微

看你阿哥会不会吹

若是吹得木叶叫

只有木叶不用媒

被山妹子甜润的歌声、缠绵的情思醉倒的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亮开嗓门对唱起来:

女:唱个哟三,随解哟三

什么开花双对双?

竹叶儿青、柳叶儿青

竹青柳青

十呀姊妹闹花灯

男:唱个哟三,倒解呀三

豌豆开花双对双

鸭子过河腿儿矮

你再唱呃我来跟你解

……

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总有对不完的歌,从《望郎歌》、《一根竹子巅搭巅》、《一对八哥朝南飞》到《十爱》、《十想》、《十二时》……以歌为媒,私定终身,并互送订情物,男送女的有戒指、象牙梳、绣花针之类,女送男的或一双青布鞋,或一双绣花袜底,或一只剌了绣的荷包。真是月上柳上头,别时两依依。

女儿会以歌结缘的青年男女分手之后,很难有机会见面,林子里的歌声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变成吊脚楼边一种永久的思念:

辰时姐绣花

想起奴冤家

不知落谁家

心中乱如麻

大胆的痴男怨女有时也摆脱家人的跟踪,偷偷地幽会,以消难抑的思念之苦:

午时到姐家

姐儿在绣花

丢下花不绣

起身去筛茶

哥哥你来哒

丑时郎要去

扯着郎的衣

不做山中的无情鸟

不听笼里的黄昏鸡

天亮奴送你

很多痴情的土家妹子由于封建家长包办了她们的婚姻,使她们在女儿会上酿成的爱情美酒变成了流不完的泪水:

六杯酒儿斟三双

上瞒爹来下瞒娘

瞒住哥哥和嫂嫂

免得奴家守空房

三杯酒儿进花园

手攀花树泪涟涟

花开花落年年有

哪有人老转少年

十想我的命

命运不如人

堂前高挂一根绳

早死早脱生……

叶儿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又不知过了好多年,女儿会变了,变成了这里土家人的文化盛会,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震得山响,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有扳手劲、抵下巴、举重、踢毽球等传统的体育比赛,女儿们再也不必担心家人的跟踪,踏歌而来,大大方方和小伙子们跳起了规模宏大的摆手舞,戏台上,看谁的歌唱得最多,唱得最甜……女儿会这天,石窑街是一街的歌舞,一街的欢庆。

今天,石窑的“女儿会”已经是文化与物质的交流会了、背花背篓的、牵着马儿骡儿,驮着山货特产,嘻嘻哈哈、叮叮当当,源源不断地涌上街来。岂止是本乡本土的人,鹤峰的,宣恩的,建始的,乃至湖南的、江浙一带的客商也都络绎不绝地涌来,摆摊设点,就地张罗生意,街头巷尾、街心路旁,货挨货,人挤人,熙熙攘攘、花花绿绿,一街的繁华与生机。

戏台上,竹莲舞苍健有力,摆手舞节奏明快,傩戏古色古香,采茶舞歌颂着时代的新风,山寨的变化,土家儿女的自由幸福和爱情,记者扛着录相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摄下这土家风情,摄下这古老山寨的现代文明和土家妹子的欢声笑语。

“女儿会”如一首壮丽的史诗,诉说着昔日土家儿女痴痴怨怨的情愫,沉淀着历史的腐朽,抒写着时代的变迁!

基本内容

女儿会的来由

相传300多年前,在恩施市东、西两个海拔1800米的高寒山区——石灰窑和大山顶的崇山峻岭中,勤劳智慧的恩施土家人,艰辛的开荒打猎创建家园,休养生息,繁衍后代,过着悠闲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后来,清政府“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实行流官制(府、县制),清政府在施南府土司地区推行中原正统的封建礼法,据乾隆版《鹤峰州志•禁肃内外》记载:要求妇女必须“以礼约其身”,给女性套上了“三从四德”的沉重的枷锁。清政府“为严肃内外以端风化事”、“女子十岁以上不许擅出中门”,“闺阃之教宜先也”。

“凡一切不轻之言,对女无轻出诸口,女子说不应之话,即戒惩之”。“妇女有背夫逃归者”,事发后“将妇女律仗一百,听夫去留”。土司地区全面推行封建婚姻制度,以前女性享有崇高地位和较高自主权的土家婚姻习俗被彻底废除,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失去了自主,土家儿女失去了恋爱自由。青春男女不能再自然交往,婚姻由父母之言,媒说之命,或指腹为婚来决定。

智慧勇敢的土家儿女为了获得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以巧妙的方式力争婚姻自主,促成了每年奇特民俗赶场相亲。每年的女儿会,湖北恩(施)、宣(恩)、鹤(峰)、建(始)四县边界地区,以及湖南湘西、重庆,湖北宜昌、武汉、江汉平原等地的人们,都源源不断的到石灰窑、大山顶集市赶场以日用百货换取“窑归”、“板党”等土特产,更重要的是在赶场活动中能寻觅到心中的爱恋。

这天,当地男女老少穿戴打扮一新,穿着独特的“三滴水”(里长外短)红红绿绿的节日艳丽服装,结伴同行相邀赶场云集于市。姑娘借故销售土特产,针线绣品或购物,来暗中选择自己的如意郎君,相亲、会友。以讨价还价来审视、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有意者,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偏僻的大山里诞生了神奇的女儿会。

这是智慧聪明的土家人与封建婚姻制度进行的一次最大地反抗,土家族女儿获得了由女神——女奴——女人的社会地位,土家人获得了幸福婚姻家庭。这是土家人的骄傲!从此,茫茫的大山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更坚定了土家人赶场相亲的立场。使两地成为茂林修竹,桃林遍地,风光旖旎,自给自足的一方乐土。现在两地更是远离闹市,风光迤俪,愉悦心情,净化烦恼的市外桃园。

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每年家历七月十二,男女青年不约而同的来到乡场,利用赶场的机会挑选意中人。

这一天,青年男女穿戴一新,前往赶会。凡欲择婿的女孩儿穿滚有多道花边且衣袖又短又大的左襟大褂,下着八幅长裙,衣分多层,内长外短。以便让人看到所有的好衣裳。赶会时,捎带一些土产山货,伪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假装购物,看中哪位姑娘,便上前“购物”。在“讨价还价”中,各显才智,增进了解。若讲不下来价,表明姑娘不答应,小伙子应知趣的走开;反之,则表明姑娘有意相许,于是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身。近两年,女儿会作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土家民俗节庆中的盛会,展示土家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女儿会”分对歌相亲、考验定亲、拔河争亲、拜堂成亲四部分。土家青年男子向自己心仪女子发歌,以歌代言,倾吐心中爱慕之情,姑娘若看中男子,则向自己的如意郎君抛香袋。另外,土家青年男子以拔河比赛竞选女婿,准姑爷客过吃土家盖碗肉、抵竹竿关,男女双双“边边会”。另外,哭嫁、撞铁门槛拦车马等风俗也别有情趣。小伙子看人了人家姑娘,就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父母若同意后,就择吉日由女方哥嫂、弟妹陪同看男方家里,叫“看廊场”。

满意同意婚事就订亲,双方家人请人“合八字”,并将男女双方合的八字写在一幅纸上,各执半幅作为婚约凭证,叫 “换庚贴”。换庚贴后,男方根据女方长辈多少,准备相应的信(肉)、茶食(酒、面条、饼干等),由长辈或哥嫂弟妹陪同到女方认亲、行礼。自此,男方都要到女家朝拜。婚事确定后由男方筹备彩礼,女方置办嫁妆,由媒人去女家商量成婚一事,叫“求喜”。在婚期的头天,男方将彩礼送到女家叫“过礼”。

晚上,男方宴请亲朋中未婚子弟9人伴新郎饮酒欢歌叫“陪十弟兄”。土家姑娘在出嫁的头天晚上,须将脸上的汗毛扯净,将头发在脑后梳成圆鬓插上玉簪,叫“上头”(也叫扯脸),然后设宴由9名未婚女子陪宴叫“陪十姊妹”。陪“十姊妹”一般都是新娘的闰中密友,陪将要出嫁的姑娘聚在用几张大桌子拼成的台子旁,即兴歌舞,表达姑娘们对将要成婚的伙伴的祝福与依依不舍之情。

出嫁时唱《哭嫁歌》,倾诉父母哺育之恩,兄弟姊妹手足之情,对家乡的依恋。哭嫁时,女方姐妹、哥嫂、母亲、亲友陪哭。新婚夫妇拜堂后,由新郎把新娘背进洞房叫“背亲”。新婚夫妇3天后要回娘家向祖宗牌位磕头,与爹娘见礼,饭后,新郎新娘三天后返回,给男方亲戚送礼叫“回门”。

土家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格调新颖,是土家族独特的且别具一格的习俗。哭词长短成句,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山川的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

节日来历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简称恩施女儿会,发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两地分别为恩施市东、西两个1800米的高寒山区,两地因分别出产名贵中药材(当归、党参)而成为享誉中外的药王之乡,同时两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儿会”,而成为女儿会的故乡。此俗一直承传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窑和大山顶均属恩施市辖地,且全市多为土家族,故将人们习惯称呼的女儿会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在离恩施自治州首府恩施市以东140公里的红土乡境内,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座落着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石灰窑镇。集镇由两条老街和一条公路形成的新街组成,占地450亩,居住着1500余人。

集镇建在万山之中的一个平坝中央,四周拱卫着八座锥形山峰,人们叫它“八仙峰”,“八仙”相向而坐成合围势;中间一条小清河从集镇的吊脚楼下轻轻流过,好似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把似棋盘的小镇东、西分开,因而这个小集镇又叫“棋盘镇”。“八仙”围着“棋盘”,有的对奕,有的观棋,对奕者凝神,观棋者不语,这盘棋千年也下不完。石灰窑原名不叫石灰窑,也不是现在这个地方。

据传,明末以来,曾三迁集镇,前二次均因火灾毁弃,最后一次请阴阳先生测地后建于此地才保留至今。如今的石灰窑,公路通达,镇容改观,集镇经济文化得以繁荣。整齐、宽敞的街道取代了“茅草街”,钢混结构的平房取代了的竹楼茅舍。石灰窑原名“十个棚”。明末清初,这片土地还处于地远山荒,相传本无人耕种。时逢长江、洞庭湖滨、沅水、澧水一带发大水,人们苦于水灾,携家纷纷逃往高山。又值清政府对土司辖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止“汉不入峒,蛮不出境”,鼓励人们进山开荒,对开垦的土地可“永准为业”。

因此,水灾地区的人们纷纷迁入石灰窑开拓田地、挽草为记,先后有张、薛、李、滕、杨、田、覃、曹、黄、王十姓人家在这里搭棚、落户、创业,故称十个棚”。据《施南府志》、《恩施县志》载:“邑民有本户客户之分,本户皆前代土著,客户则乾隆设府后,迁贸而来者”。另据当地石(应为“十”——编者)家坪立于1841年(辛丑年)的朱世太墓碑记载:当地为“湖北施南府恩施县东乡崇宁里十甲十个棚十家坪”。《恩施县志》又载:“编户三里:东曰崇宁里、南曰市郭里、西北曰都亭里。”十个棚即属崇宁里。县志又说:“石灰窑(关隘)地名,同治7年(1868年)既存,是东由鹤峰、长阳、长乐入施藩篱隘口之一(三隘口即眠羊口、锦阳关、石灰窑)。

”可见同治年前,石灰窑就是重要集镇。县志又载:“石灰窑,一名十个棚,在红土溪之南60里,距县240里。”足见十个棚即石灰窑无疑。关于十个棚的称谓,当地还有一说:清中期,反清的白莲教农民军路过这里,在恩施、宣恩边界砍树搭棚,以避风寒,共有十个棚,如大棚、二棚、么棚、曹家棚……现存的老棚在鹤峰县中营乡,头棚、么棚在宣恩县椿木营乡,曹家棚、石家棚、写纸棚在恩施市石灰窑境内。以上各棚都在方圆三、四十公里之间。

据《恩施县地名志》载:石灰窑原名“施鹤要”。据传石灰窑街上的小清河桥头于民国15年(1926年)立一石碑,上书“施鹤要”,一说“施鹤道”。施,即施南府,改土归流后,恩施撤县设府;鹤,即鹤峰州,改土归流后,在鹤峰废土司设州。但无论是施鹤要还是施鹤道,这里过去曾是一条府州(施南府——鹤峰州)“官道”无疑。石灰窑往西240里是施南府,往东120里是鹤峰州。施南至鹤峰的“官道”就从这个小镇中央的石板街穿过。

古往今来,坐轿戴顶的、骑马拉兵的、出山赶考的、挑盐背力的无不在这条官道上奔来走去。因有“官道”沟通,石灰窑就成了恩施、建始、鹤峰、宣恩四县边区的物资集散地,也就为以经商为途径,进行寻情觅爱的女儿会创造了条件,于是,在石灰窑这块神奇的地方,土家族女儿会也就应运而生了。

“女儿会”作为一种婚恋节俗,它到底起源于何年,众说纷纭。但有一种起源说为研究人员所共识。即1952年,时任济安区(设在离石灰窑30公里外的双河集镇)人民政府统计助理员的齐书清先生(现市林业局退休干部),到石灰窑乡开展查田定产、土改复查、填发土地证件等工作。

同年12月6日,在石灰窑乡政府(设黄家坪)发现农民协会收缴的地主、富农、乡保人员的旧抄本、家谱、契约以及各种杂志堆积一角。当晚齐书清便一本一本地翻阅。在看到一本民国元年(1912年)黄氏《日用杂志》手抄本时,发现记述有《十个棚女儿会》。大意是说:石灰窑地带在明末清初还处于地远山荒时期,当地本无人居住耕种。时逢江河湖滨水灾频发,清政府鼓励开荒种地,于是灾区难民纷纷逃往高处,挽草为记,开荒种地,建家置产。当时来到石灰窑地方的主要有张、薛、李、滕、杨等十户人家,均在此搭棚建屋,故称“十个棚”。

十个棚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开始选举头领,名曰“乡士”,来管理十棚事务,各棚经常聚集一起开会议事,因此这里有人又称“十会窑”。十个棚姓氏与当地居民世代相处,繁衍生息。当时薛家棚出任一乡士,称“薛乡士”。他经常外出做生意,下扬州,游洞庭,逛九洲。有一年薛乡士远游,于敬“亡人”之前一天即7月11日归家,妻女设酒宴相待。乡士忽唤九女(第9个女儿,名珍珠)道:“明晨(7月12日)你姐妹可理头善装,上街赶场,游玩一日,平时不可。”其妻当即表示不同意,说:女儿家赶场到商埠游玩,成何体统。

乡士开导说:“江湖一带女子,当老板,当掌柜,做店员,经商是里手,水上会划船,饭店会厨师,服装会缝纫,能歌善舞,杰女之多,令我钦佩。我要女儿们上街赶场,商埠游玩,增添友谊,见多识广,大有益也。”妻子再无言。于是珍珠等姐妹第二天一早便梳妆打扮一新,上街游玩,顿令街上行人个个惊奇艳羡。自此,每年7月12,趁过月半节之机,“十个棚”的女儿们都学着薛氏女儿的做法,梳理打扮,穿着一新,相邀上街,游玩一日。

久而久之,相沿成习。女儿家不可抛头露面,有伤风化的禁锢,便由此打破了。从此,当地青年男女,趁7月12这天,相约上街,无拘无束,眉目传情,互吐爱意,以结良缘。自此,7月12这天,青年男女趋之若鹜,上街赶场络绎不绝,经商贸易也从此兴旺起来,众口皆碑,一时风传开来,7月12的石灰窑集市,便成了“十个棚女儿会”。

美丽传说

来历的传说

明末清初,江河湖滨水灾频发,灾区难民纷纷逃往高处,在石灰窑与当地土著居民一起开荒种地,建家置业。

外来户中有一位叫薛乡士的当家人,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民俗,每次出门都要在月半节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主要是回来让自己的姑娘参加农历七月十二的土家女儿会。

一次远游时,薛乡士在敬“亡人”前的农历七月十一又如期赶回了家。他把回家过月半和未出嫁的9个女儿唤到跟前吩咐:“明晨(七月十二)你姐妹可理头上妆,上街赶场,游玩一日,平时不可。”其妻当即反对说:“女儿家赶场到商埠游玩,与当地男男女女混为一团,有伤风化,成何体统?”

乡士开导说:“江湖一带女子,当老板,当掌柜,做店员,经商是把手,水上会划船,饭店会厨师,服装会缝纫,能歌善舞,杰女之多,令我钦佩。我要女儿们上街赶场,商埠游玩,增添友谊,见多识广,大有益也。再说女儿大了也要找个好儿郎呀!”妻子无言。

于是姐妹们五更起床梳妆打扮一新,上街游玩,令街上行人个个惊奇艳羡。自此,每年农历七月十二,外来的女儿们都效仿薛氏姑娘梳理打扮,相邀上街游玩交友,有意者眉目传情,互吐爱意,以结良缘。这更丰富了当地人赶场相亲的内容,提高了女儿会的质量,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女儿会一年比一年热闹,也极大地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兴旺发展。

歌是妹的媒婆婆

一对在女儿会上相识相爱的青年男女,因遭父母反对,在女儿会上相见,情不自禁地表达心意:“板栗开花一条线,去年想姐到今年。去年想她容颜好,今年想得难种田,只怕前世少姻缘。”

姑娘也坦诚地表白心迹:“板栗开花吊吊稀,不想别人就想你,想你白天同路走,想你夜晚同罗帐,罗帐里头好成双。”“今儿黑来今儿黑,今儿黑哒我家歇,没有饭吃煮白菜,没有菜吃杀只鸡,情哥不吃哪个吃?”

“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妹妹砍柴烧。没有柴烧我来砍,没有水喝我来挑,莫把妹妹累成痨。对门对户对条街,妹门对着郎门开。早晨对着郎洗脸,黑哒望着妹脱鞋,何不搬到一屋来?”

土家女儿会是土家未婚青年男女赶场相亲、公开自由恋爱的日子,是主动寻找意中人并享有最终决定权的一天。这天,不仅未婚姑娘大胆恋爱,已婚男女也可以与旧情人见面互诉衷肠,婚后无子的家庭这天也可以到寺庙求子,寻找延续“香火”的机缘,一年仅这一天,平常的赶场天不行。因此,女儿会又是土家人生命的节日。

如今的女儿会

如何让这个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成为一个能产生旅游效益,吸引游客的民俗节日,恩施市做了许多实践与思考。如今,把土家女儿会办成一个相亲节、依托女儿会把恩施市打造成中国相亲之都是一种最热的想法。一土家女儿会流传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女儿会一直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自发行为,是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土家民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新中国以后,政府开始陆续参与土家女儿会的举办过程,对女儿会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女儿会一般都由当地区、乡政府举办,从1995年起,女儿会开始由恩施市人民政府主办。可以这样说,50多年来,这种并不好表现的习俗在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穿上了新衣裳。

1995年农历七月十二,“中国湖北民俗风情游暨恩施土家族女儿会”活动在恩施市成功举行,土家女儿会首次从石灰窑、大山顶搬进了城,举办地点在恩施市民族路。此后,恩施市政府对女儿会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并积极思考土家女儿会的出路与推广问题,开创了将女儿会与恩施景区旅游相结合的举办模式。

1999年,女儿会在恩施市龙麟宫景区成功举办。

2000年,女儿会又选择在恩施市梭布垭石林风景区举办,成为传统土家文化与现代旅游精彩对接的成功之举。

2007年,恩施市创造性地提出了“12345”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打造恩施土家女儿会等三张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经济名片。作为恩施市三张名片之一的土家女儿会,在土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旅游产品的挖掘与宣传等方面较以往更加受到各方的重视,女儿会的发展获得空前的机遇,这一年的土家女儿会也扩大了范围和规模,在恩施市桥西广场、民族广场、梭布垭石林同步举行,表演更加盛大,活动更为丰富。尤为精彩的是,除了传统的婚俗表演外,来自恩施市各个地方的12对新人在众人的见证下,喜结良缘。

2008年,土家女儿会开始向相亲转移,游园相亲环节开始成为女儿会的重头戏。与此同时,女儿会文学研讨会、山民歌决赛、民间工艺展览、名优土特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也出现在土家女儿会的现场。

截至2008年,女儿会已成为一个融节庆、文化、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盛会,成为恩施市对外宣传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名片和恩施节庆文化品牌,是恩施民俗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二我们欣喜地看到,自1995年起,土家女儿会走出了大山顶和石灰窑,并且开始作为恩施市乃至全州最具品牌特色的民俗节庆来打造,同时,恩施市又将女儿会与各著名景点相结合,达到了交相辉映的效果。

总体来说,在恩施市的努力下,近几年来女儿会的宣传与推广力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例如,恩施市政府将女儿会纳入了恩施对外推广的“三张名片”之一,这种策略,既体现了政府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女儿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利用土家女儿会已经取得的成果去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从而真正达到“推广女儿会、发扬土家族、宣传恩施”的目的?

以市井交易为借口的习俗之女儿会

在中国西南部重庆东南的大山中,穿行着两条清幽的河流——乌江、酉水河,她宛如闪亮的玉带镶嵌在这块热土地上,也就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聚居着勤劳纯朴的土家儿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不象别的民族那样保留原始,她已经于汉族融合,但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土家风俗。

相关新闻

恩施“女儿会”习俗欲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儿会,是一种土家族古老迷人的赶场相亲习俗。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响板溪)、七月十二(石灰窑)等,当地十里几代的人都来该地举行柴米油盐等物质的交易,同时一些青年男女借交易的机会,相互认识,谈情说爱,被叫“赶女儿会”、“赶女儿场”,俗称“邀妹会”。

目前恩施土家族的女儿会,已经被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预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这与蒙古族以摔跤比赛为特色的那达慕大会,傣族借泼水为特色的泼水节等,进而分别带动了旅游和经贸活动的的情况,不可相提并论。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翔今年3月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女儿会需要挖掘新的内涵,找到更多人参与此活动的文化内容,而不是太单一的相亲。”。

陈起鹤认为,现在的女儿会活动仍处于规范阶段,还没有很好地挖掘出18世纪女儿会和21世纪女儿会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如何继承和创新等问题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

所以,女儿会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对之要遵循文化规律,精心筹备、慎重举办,并赋予相关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的文化产品、土特产品、旅游产品等内容。

由此看,“以‘女儿会’文化,规划建设好集市,依托大峡谷、七姊妹山等核心景区,发展乡村旅游,这是建设仙居恩施的品牌和优势。”刘清华说。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