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速溶咖啡

一种由咖啡豆制造的冲泡饮品

中文名:速溶咖啡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cofe 产地:美洲
速溶咖啡介绍
速溶咖啡,又称即溶咖啡(Instant Coffee),是一种由咖啡豆制造的冲泡饮品,用开水冲调便可马上制成咖啡饮料。主要成分为砂糖、脂类咖啡伴侣和咖啡组成,营养成分不如新鲜咖啡豆泡制出来的传统咖啡好,脂肪和糖分较高,优质蛋白及咖啡因较低,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咖啡的精华,经常饮用有一定的危害。[1]

简介

速溶咖啡,又称即溶咖啡(Instant Coffee),是从焙炒的咖啡豆 提取咖啡 有效成分后经过干燥而成粉末,可直接用水冲调制成咖啡饮料。

速溶咖啡具有使用方便的特性,破除了常规现煮咖啡的束缚,而迅速融入食品工业中。

在中国,速溶咖啡的用途很广,除了供个人自行冲泡用途以外,在食品加工业中,可以制成咖啡饮料、三合一咖啡粉及各种咖啡口味的种种食品,如糖果、调味乳、布丁、果冻、冰品及烘焙食品等,是国内重要食品原料之一。

历史

1901年,速溶咖啡由一个在美国芝加哥工作的日本科学家SaetoriKato发明。此后,GeorgeConstantLouisWashington发明了大规模生产速溶咖啡的技术,并在1910年将其推向市场。

1930年,为了应对咖啡豆过剩问题,巴西咖啡研究所同瑞士“雀巢”公司商量,请求他们设法生产一种加热水搅拌后立即成为饮料的干型咖啡。直到1938年,雀巢公司才最终发展出了更先进的喷雾干燥法用于速溶咖啡制造。具体做法是用热的蒸汽使咖啡豆中的水分蒸发,留下干燥的咖啡提取物。速溶咖啡能够很快的溶化在热水中,而且在储运过程中占用的空间和体积更小,更耐储存,因此在大众市场光受欢迎。

速溶咖啡最早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盟军士兵使用速溶咖啡作为日常饮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是由于在工业化的生产中,往往会使用较为劣质的咖啡豆,而且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留有其他的有害残留物,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为传统咖啡业所认可。此外,速溶咖啡对咖啡豆的烘培程度往往不够,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无法完全体现出咖啡豆的香味。

制作过程

速溶咖啡是从炒磨咖啡豆中提取有效成分后经干燥而生产的,其生产流程一般为:

预处理→焙炒→磨碎→萃取→浓缩→干燥

预处理:是去除杂质;

培炒过程中咖啡豆内含物质在此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特有的咖啡芳香物质;

磨碎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把咖啡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到水中;

通过真空浓缩,便于干燥工序;

干燥:是速溶咖啡粉的成形过程,也是在加工过程中对咖啡粉品质影响最大的过程。一般采用喷雾干燥法,但由于咖啡的芳香物质热敏性很强,在较高的干燥温度下极易挥发(在萃取和浓缩过程中已有一定的挥发),这就是速溶咖啡没有炒磨咖啡香气浓郁的主要原因。

冲泡方法

热饮:将速溶咖啡加入150cc热开水冲调略加搅拌,既可享受芳香浓郁的咖啡。

冷饮:将速溶咖啡加入约75cc热开水冲调,在加入适量的冰水或冰块,略加搅拌即可。

危害

1、香精

咖啡在多次高温的操作环境中不免会有一部分芳香物质散失,而使成品的风味、口感不如直接炒磨的咖啡浓郁纯正。为了弥补香气的损失,厂家在萃取、浓缩或者干燥的过程中加入香精(依不同厂家而异,有些公司是其中的一步、有些是多步都加香精)。

2、咖啡豆的品质

市面上90%以上的咖啡豆均由以下两种咖啡豆种植而成:阿拉比卡种(CoffeaArabica)与罗布斯塔种(CaffeaRobusta)。其中阿拉比卡种的品质大大优于由于罗布斯塔种。由于成本的关系,速溶咖啡选择的是罗布斯塔种的咖啡,其产地多在越南、中国的海南、云南、非洲的一些国家。另外其间的碎豆、坏豆、不良发育品种常常不经筛选就直接烘培、研磨。香气不足通过各类香精、添加剂来调和,这就造成制造速溶咖啡的咖啡豆品质非常低劣。

3、致癌风险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公告:丙烯酰胺是致癌物质,在监测的100余份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较多的食品依次为薯类油炸食品、谷物类油炸食品、谷物类烘烤食品,其他食品,如速溶咖啡、玉米茶也含有丙烯酰胺。

其后雀巢中国发表的声明也是回避问题所在,雀巢首先指责科学界和医学界只是在最近才注意到该化合物存在于速溶咖啡等食品中,其实,丙烯酰胺早在人类开始烹调或加热食品时就已经存在了。但是雀巢并没有否认其产品中含有提出其生产的速溶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这一事实。

4、反式脂肪酸

一袋速溶咖啡(重量12~18克)中,“植脂末”约占1/3以上(4~6克),植脂末中“氢化植物油”约占1/2以上(2~3克),氢化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约占1/3(1克左右)。把它换算成能量,大约是9千卡,假设全天摄入的能量为2200千卡,则反式脂肪酸提供能量的比例是0.4%(9÷2200×100%=0.4%)。

美国在2004年8月发表的饮食指南中,发出了日均反式脂肪酸的摄取量在总能量的1%以下的劝告。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明确的危害。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