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废闽越。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始于196年)初,属侯官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
齐(479年—502年)复为晋安郡。梁天监(502年—519年)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陈(557年—589年)均属南安郡。
永春古称“桃源”,隋开皇九年(589年)析南安县西北乡置桃林场(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南安郡改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属丰州南安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今福州),属岭南道泉州南安县。
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
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均属南安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宋开宝二年(969年)迁大鹏山南今址。历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泉州路、泉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仍为永春县,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
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永春县在其中 。
宋代,全县划为5乡,下统17里。
元代,设置25都。
明永乐间(403年~1424年),并为14都。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仍设25都,领以5乡、17里。
雍正十二年(1734年)县升直隶州后,所辖乡、里、都未变,增领德化、大田二县。
民国初期延用清制。民国18年(1929年)4月,全县设立6个自治区。荣义驻一都;武陵驻蓬壶;大同驻五里街;和平驻太平;桃林驻岵山;锦绣驻湖洋。区设区公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设立4个区署。民国二十六年,调整机构,二千户左右设区署办事处,裁撤部分联保。次年,撤销区署办事处,充实联保。民国二十八年,撤销联保,设乡、镇公所。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全县仍分4区,下设2镇、24乡。
民国三十一年实施新县制,裁撤4个区署,另立宣和区,驻桂洋;整编乡、镇、保、甲,至次年春划为2镇、25乡。下设250保、2675甲。
民国三十二年,缩编为2镇、13乡。次年8月,再缩为2镇、8乡,另有宣和区辖锦桂、玉坑、荣义3乡。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废宣和区,全县调整为2镇、13乡。
民国三十五年,岵山乡改为岵山镇,福鼎乡改为荣义乡。次年,岵山仍改为乡,乡镇数15不变。
1949年6月,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达埔成立,全县划为4区,区下设13乡、2镇。8月23日,永春县解放。同年11月1日,全县调整为6区,乡镇数不变。
1949年8月23日解放,历属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地区)、泉州市。
1950年下半年,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增设第七区、第八区。
1951年,撤销民国时期所置的144保,全县初划为121乡(镇),后扩为129乡、2镇,仍设8区领之。
1952年2月,根据政务院指示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缩小区乡行政区划的决定》,全县增设为12个区、162个乡(镇)。这次区划注重人口数,忽视自然条件及经济、历史等基本情况。根据省政府指示,同年9月又调整为141个乡(镇)。
1954年下半年,对区域辽阔、村落分散、不便于交通和开展工作的进行再调整,全县共为12区,下领153乡、5镇。
1955年10月,为贯彻中央“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厉行节约”的精神和加强农业合作化的领导,第七区划出桃东、桃溪、环翠、仰贤4乡和第十二区归县 直辖,划德风乡归第八区,余9乡归第九区。全县保留10区。
1956年6月,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全县调整为6区,下置73乡、3镇。
1999年,永春县辖15个镇、7个乡。
2000年,撤销苏坑乡,设立苏坑镇;撤销桂洋乡,设立桂洋镇。
2000年,永春县辖17个镇、5个乡。
2001年,撤销仙夹乡,设立仙夹镇。2001年,永春县辖18个镇、4个乡。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61号批复同意永春县横口乡政府驻地迁移:横口乡政府驻地从福中村迁移到云贵村。
2003年末,永春县辖18个镇、4个乡,11个居委会、225个村委会。
2005年,永春县辖18个镇,4个乡,共有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
截至2017年,永春县辖桃城镇、下洋镇、蓬壶镇、五里街镇、岵山镇、湖洋镇、一都镇、坑仔口镇、玉斗镇、锦斗镇、达埔镇、吾峰镇、石鼓镇、东平镇、东关镇、桂洋镇、苏坑镇、仙夹镇18个镇,横口乡、呈祥乡、介福乡、外山乡4个乡,共有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政府驻地驻衙口街1号。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漳平市,北与德化、大田交界。介于东经117°41′55″~118°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全县总面积1456.87平方千米。
永春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系戴云山脉主体部分,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8座,雪山(海拔1366米)为最高;东部地势呈阶状。永春境内山多地少,地势趋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戴云山脉绵延全境。
境内以蓬壶马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资源丰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地区,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沿桃溪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是永春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永春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个过渡性气候带上,内半县多为中亚热带气候区,外半县多为南亚热带气候区,而千米以上高山呈北亚热带气候,全县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全年无霜期320天,平均初霜期在12月20日,平均晚霜期在2月7日终结。年平均气温20.4℃,两个气候带平均气温相差2.7℃。一月份平均气温11.9℃,七月份平均气温28.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极端最高气温38.4℃。全县≥10℃年活动积温5373.4℃-7479.5℃。年降水量1600—2100毫米。全年日照平均时数4422.4小时,平均年实照时数1907.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蒸发量为1595毫米。全县以东南风为主导,冬季偏北风。
永春县境主要溪流有桃溪、一都溪、坑仔口溪、湖洋溪等4条溪流,在境内总长度168.9公里,流域面积1652.85平方公里。永春水资源主要有境内年降水、山塘水库蓄水和地下水组成,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平均年产水总量为14.43亿立方米。永春县流域面积1652.85平方,境内流域面积达50平方以上的溪流有12条。主要溪流有5条,即晋江东溪上游的桃溪、湖洋溪;晋江西溪上游的坑仔口溪、一都溪和岵山溪。多年平均径流深度1050毫米,其年产水:枯水年8.85亿立方米,偏枯水年10.45亿立方米,平水年12.95亿立方米,丰水年18.73亿立方米,截止2015年,全县平均地下水资源为1.49亿立方米。
永春县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砖红性红壤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南部沿桃溪、湖洋溪两岸的低丘地带,红壤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高丘陵地带;黄红壤多分布在西部海拔700~1230米的中山地带;黄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峰上部。2015年年末,行政区域总面积1456.8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8482.93公顷,人均耕地0.03公顷,山地面积106666.67公顷。
截至2015年,永春县林业用地面积105906.06公顷,其中有林地100710.18公顷、疏林地149.51公顷、灌木林地667.3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915.04公顷、苗圃地50.19公顷、无立木林地2413.83公顷,有林地中防护林23281.08公顷、特用林5798.24公顷、用材林41828.33公顷、薪炭林1022.43公顷、经济林20953.73公顷、竹林7826.37公顷,非规划造林地1049.44公顷,其中成林485.89公顷。
截至2015年,森林覆盖率69.5%,永春县森林蓄积量512.1万立方米,其中防护林169.8万立方米、特用林65.1万立方米、用材林249.6万立方米、薪炭林3.8万立方米、疏林地1.0万立方米、散生木19.3万立方米、四旁树3.5万立方米;竹类总株数2362.72万株,其中毛竹2085.31万株、杂竹277.41万株。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32064.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0.3%。其中防护林25892.32公顷、特种用途林6171.75公顷。
截至2015年,永春县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30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9024.44万吨,水泥用灰岩探明储量39017.33万吨,高岭土资源储量1722.41万吨,明矾石资源储量31.3万吨,脉石英资源储量29.31万吨,铅+锌金属量60184.56吨,地热能远景资源量1.6636×1014千焦,矿泉水探明总储量为743立方米/天。
截至2015年,永春县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2015年全县总供水量为2725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26793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8.3%;地下水源供水量46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7%。全县总用水量2725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最多,为11066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0.6%;其次是农业用水量为12061万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77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9.5%,林牧渔畜用水量为1286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城镇公共用水量为320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2%;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373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7%;生态与环境补水量为1484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用水指标如下: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78.66立方米/万元。
植物
树种:永春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气候并存。由于东南季候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其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水热资源,使永春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
截至2015年,永春县已查明有维管束植物193科817属1583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58属97种;种子植物158科759属1486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10科21属35种;被子植物148科738属1451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29科578属1176种;单子叶植物有19科160属275种。境内分布的国家Ⅰ级保护树种有水松、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树种11种:金毛狗、黑桫椤、刺桫椤、榉树、樟树、闽楠、半枫荷、花榈木、红豆树、鹅掌楸、福建柏;省级保护树种16种:油杉、青钱柳、沉水樟、红锥、华南桂、细柄半枫荷、红楠、福建悬钩子、绒毛小叶红豆、短柱树参、多毛羊奶子、刨花润楠、福建酸竹、鳞苞锥、乌冈栎、白桂木。
古树名木资源:截至2015年,全县有古树22科、34属、39种,总株数为700株。其中散生古树297株,古树群5群,403株。其中一级古树23株,二级47株,三级630株。全县千年以上的古树有4株,其中圆柏2株,位于蓬壶镇观山村芹菜庵和桂洋镇文太村宫边;桂花1株,位于石鼓镇桃场社区观音阁;南方红豆杉1株,位于横口乡福中村宫角。2015年,永春县绿化办根据《福建省绿化委员会 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开展第三批福建省树王评选活动的通知》(闽绿委[2015]2号),组织技术人员对县内符合条件的古树名木参与第三批福建省树王评选活动,经评选,蓬壶镇南幢村竹柏获得福建省竹柏树类第二名称号。
动物
截至2015年,永春县有兽类6目10科20种;鸟类13目34科114种;两栖类1目4科18种;爬行类1目4科19种,其中猎人访问1目2科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蟒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白鹇、红隼、红脚隼、游隼、鹰雕、乌雕、普通鵟、黑冠鹊隼、赤腹鹰、黑鸢、松雀鹰、雀鹰、草号鸟、领角号鸟、鹰号鸟、虎纹蛙等20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鼯鼠、黄腹鼬、黄鼬、豪猪、豹猫、画眉、滑鼠蛇、火斑鸠、黑斑蛙、白鹭、大白鹭、眼镜蛇、眼镜王蛇、戴胜、金腰燕、毛脚燕、家燕、小山蛙、戴云湍蛙等19种。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永春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牛姆林、国家3A级旅游区百丈岩、魁星岩、乌髻岩、仙洞普济寺、雪山旅游区、北溪文苑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北溪、观山,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大羽村、茂霞村,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呈祥乡、五里街镇、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大羽村、茂霞村、观山村、东溪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东溪大峡谷、北溪文苑,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百丈岩,省级旅游观光工厂永春老醋公司、彬达制香厂有限公司,还有雪山东溪大峡谷、云河谷、中国最古老的风雨桥东关桥、闽南丹霞船山岩、朱子圣迹岱山岩、闽南土楼巽来庄等风景名胜以及北溪村、三岭村等乡村旅游景点。
春县共有31个少数民族成分、36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其中,东关镇南美回族村625人(回族),金城畲族村374人(畲族),吾峰镇吾西村横山角落388人(畲族),坑仔口镇福地村皇古角落103人(畲族),达埔镇新溪村岱山角落58人(畲族),达埔镇汉口村后溪寨角落93人(回族),一都镇黄沙村水尾角落32人(畲族)。我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2017年3月,东关镇南美回族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永春各姓的祖先大多数来自中原,宋朝始有人口记载。明洪武间(1368年—1398年)全县丁口21000多人。至永乐间(1403年—1424年)锐减为6600多人。此后100年间保持在5000至6000左右,明末为7000多人。清乾隆间(1736年—1795年)全县有28000多丁口,道光九年(1829年)激增至297341人。民国23年(1934年)为18万多人。中间起伏较大的有:明洪武到永乐不过40年左右,减少14337口,即下降68%;从万历到清乾隆约150年间,增加20703口,即增长2.84倍;从乾隆到道光九年不足100年,激增近27万人(即使丁口与人口的比例为1∶2,也激增24万人);从清道光九年到民国二十三年共105年,又减少11万多人。总之,从明初至民国期间永春人口数大起大落,是不稳定的,但原因难以查清。
新中国成立初期,永春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一般年增长30—50‰。7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年增长率一般在10—20‰之间。
截至2010年,永春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568205人(含县辖区内居住的户口待定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为45221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16781人对比,十年共减少64564人,年平均递减1.33%。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49386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831人,占0.6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共增加331人,增长1.24%。
2015年末,根据计生报表统计,永春县总人口为618250人,出生人口10681人,出生性别比112.18,出生水平17.41‰,比上一年下降1.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728人,死亡率9.34‰,自增人口4953人,自然增长率8.07‰。
201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出生率14.5‰,死亡率7.0‰,自然增长率7.5‰,城镇化水平为59.1%。
截至2017年,永春县共有30个少数民族成分、3117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其中,东关镇南美回族村590人(回族),金城畲族村367人(畲族),吾峰镇吾西村横山角落341人(畲族),坑仔口镇福地村皇古角落126人(畲族),达埔镇新溪村岱山角落92人(畲族),达埔镇汉口村后溪寨角落64人(回族),一都镇黄沙村水尾角落26人(畲族)。2017年3月,东关镇南美回族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永春县常住人口为422531人。
2015年永春县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08亿元,2015年增长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2015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68.6%、29.3%,2015年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6.5、2.8个百分点。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56.4︰36.2。
根据泉州市统计局四经普后对各县(市、区)2018年GDP初步核算数的修订结果,2018年永春县GDP总量为437.20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7.74亿元。
2019年永春县GDP达484.10亿元,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总量为基数,初步核算增长8.2%,增幅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
2020年,永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45167万元。
综述
2015年永春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2.79亿元,增长3.1%。
2019年,永春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5.17亿元,增长3.8%。
农业
2015年永春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8.37亿元,增长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一是农作物生产平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7.3万亩,下降0.01%;蔬菜播种面积17.57万亩,增长5.0%。二是主要农产品生产平稳。肉蛋奶产量2.34万吨,下降17.0%;茶叶产量1.44万吨,增长5.3%;水果产量22.1万吨,增长2.6%;食用菌产量5.13万吨,增长8.6%;春夏收粮食产量5.84万吨,下降0.02%;第一、二季度蔬菜产量15.0万吨。
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综述
2015年永春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72.61亿元,增长10.6%。
2019年,永春县第二产业增加值305.58亿元,增长8.9%。
工业
2014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34.15亿元,比增15.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18.53亿元,比增16.9%。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运行特点:一是轻重工业一增一减。实现轻工业产值261.17亿元,比增30.6%。由于受环保、行业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水泥、铅锌、煤矿等行业停产或限产,重工业产值增速继续下降,重工业产值87.34亿元,下降10.3%。二是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在21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58家企业实现正增长,共实现产值300.29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7.15个百分点。三是轻纺鞋服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大。全年实现产值143.64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4.9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6.4%。四是工业用电量略有增长。在铅锌、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减少用电量的情况下,工业用电量增速减慢,累计工业用电量79453万千瓦时,比增0.7%。
2015年永春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4.12亿元,增长10.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40.76亿元,增长11.2%;规下工业增加值5.68亿元,增长7.5%。从工业产值看,全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64.29亿元,增长14.5%;实现规下工业产值19.29亿元,增长8.7%。
综述
2015年永春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00.67亿元,增长8.6%。
2019年,永春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53.35亿元,增长7.3%。
商品贸易
2015年永春县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55亿元,增长12.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从地域来看,城镇实现销售额60.80亿元,增长12.1%;乡村实现销售额32.75亿元,增长13.0%。从规模来看,限额以上实现销售额37.08亿元,增长15.4%;限额以下实现销售额56.46亿元,增长10.5%。
2015年完成外贸出口额(海关数据)54894万美元,同比下降2.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从出口的主要分类来看,轻纺鞋服类产品仍是永春县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41529万美元,增长7.8%,占永春县出口比重达75.7%;芦柑及其他农副产品出口7149万美元,增长0.5%,占永春县出口比重13.0%;陶瓷树脂出口2012万美元,同比下降53.2%,占永春县出口比重3.7%。从出口的主要产品来看,香、伞等产品保持较大增长,增速分别为61.1%、33.7%。
截至2013年,永春县县城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3万吨。全县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泉灵通、宽带网、广播电视已覆盖到各乡镇、村。县城建成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并将不断扩大到20平方公里,完善了道路、供排水、排污、绿化等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建设了人民公园、留安山公园、街心公园、溪滨公园、人工湖、中心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场、夕阳红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娱乐休闲场所,实施了城区立面景观改造和夜景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大县城呈现“新、洁、绿、美”新风貌。
截至2018年,新建幼儿园7所,建设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11所;美岭中学通过省二级达标高中验收。高考本科上线率72.89%,6人进入全省前100名,4人录取到清华、北大。
截至2014年,永春县科技计划项目17项,县级65项,新增省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试点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2家,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泉州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名。全县专利申请681件,同比增长16.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件;专利授权40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件。
截至2014年,永春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14次,书刊文献外借11.23万册,总流通人数12.61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11个,组织文艺活动28次、培训班10期和公益性讲座14次,共有9.23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1个基本陈列和6个展览,共有3.45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2.15万人次。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介福乡获评中国陶瓷之乡。余光中文学馆被台盟中央设立为两岸文化交流基地。白鹤拳电影《极品师徒》入围第四届海丝国际电影节。
截至 2014年,永春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9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5所,乡镇卫生院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天湖山能源实业公司医院1所,安康医院(精神病院)1所,民营医院2所,村卫生所269所,个体诊所4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6所。县、乡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含民营机构)实际开放床位1804张。
永春县共有在编人员967,其中卫技人员823人,占总数92.3%,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7人,占总数7.7%。按职称结构分类,具备高级职称80人,占总数9.0%,具备中级职称236人,占总数26.4%,具备初级职称510人,占总数57.1%;未定级的67人,占总数的7.5%;医生390人,护士307人。
2018年,县中医院搬迁投用,完成安康医院新病房大楼、儿童福利院主体建设,改扩建吾峰、桂洋卫生院,完成51家一体化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全面“两孩”配套政策,扶持计生家庭发展,推进计生服务管理改革。
2019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给予1000万元奖励。
2021年3月10日,列入福建省“崇尚集约建房”创建县的县(市、区)名单。要按照“无裸房、有风貌、有机制、有示范、有设区市现场会”的“一无四有”目标,用两年时间完成裸房整治,新建农房全部按建筑立面图集建设,并建立健全农房建筑风貌管控机制。
永春县拥有交通泉(州)南(宁)高速公路、S55秀永高速公路、S21政永高速公路、沙厦高速、国道355线福州-巴马、国道356线湄洲-西昌、漳泉肖铁路、兴泉铁路(待建)等重要道路、铁路穿境而过。
截至2013年,永春县距泉州80公里、厦门143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936公里/1200条,公路密度达193.6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乡乡水泥或沥清路面硬化,村村通水泥路,新规划国省干线横七线、纵四线、联二线、联三线、联四线共255公里,漳泉肖铁路天湖山支线径入本县腹地,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和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贯穿全县,有多个出口,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外连机场、港口、铁路,内向各乡镇辐射的交通网络。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4.65万辆,其中营运车辆4402辆、客运车辆163辆、出租客运100部、城市公交10部。
城区有宋代以来所建的“五星井”(金井、银井、五井、龙井、虎井)。西郊许港为宋代石鼓码头遗址。西部帽顶山寨是清代林俊农民起义军根据地,大鹏山有垂云寺。美魁堂为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进驻横口乡福鼎村时旧址。东关镇东关桥(通仙桥)是始建于宋代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康山、九兜山、大宗山等有商周文化遗址,蓬山(五斑山)有普济寺,陈岩山有仙洞。名胜古迹还有桃溪惠明寺、百丈岩马氏庙、留安塔、文庙、东溪大峡谷、雪山等一系列生态景区。
牛姆林又称姆林山,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它位于永春县下洋镇境内。1958年划为森林禁伐区,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区,面积1000公顷。牛姆林是在闽南地区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体,被誉为闽南的西双版纳。 牛姆林是避暑胜地。它位于南亚热带北缘,海拔490—1105米,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7—18℃,最低气温-4—5℃,夏季月平均气温25—28℃,常年云雾缭绕,四季如春,堪与庐山媲美。
还有野生脊椎动物 54 科 118 种,其中蟒蛇、穿山甲、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鹰类、白鹇等 11 种动物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另有野生蝶类 73 种,其中金斑喙凤蝶属国家一级保护。牛姆林是名人仙迹荟萃胜地。宋朝永春进士陈知柔诗:“霜后绿筠仍旧色,云中金磬出新声”。都是描写臼尖牛姆林的旖旎风光。1929年8月朱德率三千红军进驻福鼎村时,也到牛姆林一带勘查,称它是:绿涛奔牛,仙泉流韵。
牛姆林是天然陈列馆: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现已查明,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35科760种,共中宿轴木兰、钟萼木、水松、半枫荷、闽楠、闽鄂山茶、白桂木、红豆杉、红豆树、青檀等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百日青、青钱柳、深山含笑、黄檀列为全省珍贵树种,其中有牛姆林“镇山之宝”之称的青钱柳单株之高大在全省尚属罕见,群落之大更是全省数一。还有野生脊椎动物54科118种,其中蟒蛇、穿山甲、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鹰类、白鹇等11种动物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另有野生蝶类73种,其中金斑喙凤蝶属国家一级保护。
牛姆林是回归自然的乐园:牛姆林虽然没有寺院香火,但它那独特的森林景观,魅力无穷,当你踏进牛姆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摇篮,走进一个神奇的森林世界;穿行林中,那透过树冠的道道晨曦,让人心旷神怡,清新的空气和无尽的芳菲,沁人肺腑,令人流连忘返。正如诗人笔下的“海上蓬莱岛,人间桃花源,山中牛姆林,快活胜神仙。” 毓秀流韵的牛姆林,春天,山花烂漫,百鸟欢唱,处处蒸腾着向上的生机;夏天,流水淙淙,蝉声不绝,绿树掩映着沁人的凉爽;秋天,山红涧碧,清风徐徐,霜叶吟唱着大自然的妙语;冬天,群鸟栖息,百兽云集,臼山涌动着神奇的乐园。可谓“松涛竹舞花竞开,蝶飞鸟欢春常在”。
岱山位于福建省永春、漳平与大田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覆盖5000亩的原始森林,树奇石怪;山中古树参天,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岱山岩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当地进士陈光在此吟诗唱和而闻名,现仍保存有“月蓬第一峰”、“寒竹风松”等墨宝,留有文昌阁、朱子读书处、朱子洞等古迹,是永春西部一处绚丽的风景名胜区。
现在自下而上已经开辟的有24景:1、曲径通幽;2、断头蛇;3、姊妹松;4、连根树;5、南瓜树;6、石上松;7、猴子上树;8、板根树;9、寒竹风松;10、岱山岩;11、钟鼓石;12、方竹林;13、杨公化台;14、文昌阁;15、狐狸洞;16、施公化台; 17、三足鼎立树;18、望卿亭;19、朱子洞;20、登天洞;21、来凤台;22、长命树;23、月蓬第一峰;24、岱山天风。
仙洞山(福建话:sian tong)坐落在永春县蓬壶镇,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庙。山上覆盖着一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掩映着一座古庙--炎帝庙,其建于五代南陈末年,有1400多年历史。山顶无极殿是供奉神农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鸟瞰蓬壶胜境,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后写下"千浔瀑布如飞涟,一簇人烟似画图"的绚丽诗句。仙洞山石奇树秀,移步即景:来鹤台、仙人指、藤门、虎关、鸟道、蝠地洞天、神农洞府、静林听蝉等十八景。
百丈岩风景旅游区为国家AAA级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境内的白鹳山脉南端。山峰称马德山,峰巅的寺庙俗称马氏、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因而亦称百丈岩,相传为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庙初建于宋代,主奉马氏女,俗称马氏仙妈。百丈岩景区位于桃源洞的南部与其相邻。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百丈岩源洞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中心面积26.60平方公里,蕴藏着30余处的名胜古迹。 因这里山峰峻拔,悬崖百丈而得名。素有“小泰山”之誉。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姑嫂峰、武士岩、益群桥、骆驼峰、钟鼓峰、步瀛亭、老君岩、新庵洞、天池、三圣殿、剑门关、幽谷、七叠泉、百丈梯田、千年古柏、慈峰毓秀、向天烛、掏蜜洞、公主殿、中殿、前殿、揽胜亭台及蜡像馆等。
乌髻岩又名“ 灵应岩”,为国家AAA级旅游区,位于永春县城西北40公里的锦斗镇飞凤山。岩称“乌髻”,因岩石有乌石形似古代仕女美髻而得名。初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1300年,是泉南佛国独具特色的著名古刹,又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魁星岩为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春县石鼓镇的奎峰山麓,为全国仅有的两处供奉魁星的寺庙之一。 魁星岩寺始建隋开皇九年,南宋乾道四年名僧圆觉重建,尚存有重檐悬山式的大雄宝殿、魁星殿、琢于五代的三尊摩崖造像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篆刻等。
大鹏岩,又名垂云寺,位于大坪村正中,建设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50年),传说系大鹏神鸟栖息之所,故建大鹏岩,供奉释迦,该地形称为“云梯”,寺后有“犀牛望月”,“蜘蛛结网”为伴,寺内有奉宪示禁石刻二块,分为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07月,12月所立,寺外有“涤尘”石刻,清同治七年十二月(1868年)12月所立的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原碑记的碑文,寺边有座清朝国师墓,该岩摩崖石刻被永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雪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永春“群山之宗”雪山腹地,是泉州市母亲河晋江东溪的源头。距离泉三高速公路蓬壶出入口仅10公里,距离县城35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旅游区面积19.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8%,属于中亚热带气候,终年气候凉爽,是休闲避暑的胜地。雄踞于雪山之上海拔1366米的千年古刹雪山岩寺,始建于唐代,规模宏大,殿宇壮观,为佛家胜地。
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选用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酿制,其酿造技术独特。既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齐名媲美。此醋旧时是民间富户秘传自酿食用,些许作为珍品馈赠亲朋好友。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陈酿,历经百年,为吉祥如意之象征。
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成品条索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具有独特果香,当地群众常用以制作盐茶和柚米茶。
永春芦柑
永春芦柑始种于五十年代初,是爱国华侨尤扬祖先生出资率先引种,仅三、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种遍植于千家万户的大宗产品。
2020年5月29日,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永春县是国务院首批开放县之一,是“国家卫生县城”、“中国芦柑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福建省乌龙茶生产出口基地县、全国最大的陶瓷灯饰生产县、全国最大的神香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重点地方产煤县。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