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远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
1903年,师范馆从山东大学堂分出,正式成立山东师范学堂。
1944年,山东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48年1月改为山东省立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大学教育学院。
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山东师范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齐魯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
1958年,学校体育系、艺术系相继分离出去,独立建成山东体育学院、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前身)。
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中文、历史、外语、数学地理、生物、体育、艺术8个系迂到城办学。
1974年4月,学校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现聊城大学前身);11月,山东省委正式批准山东师范大学在聊城创办分院。
1981年3月,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
1994年11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2001年4月,山东省化工学校并入。
2005年6月,成立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2013年9月,迁往青州办学)。
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
2014年3月,被确定为教育部和山东省共建高校。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教育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体育学院等21个二级学院;共有84个本科专业。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有6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2个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理学。
授权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世界史、美术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美术学。
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原理。
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化学、生物学。
山东省一流立项建设学科:生物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教育学。
2017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化学、植物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2017年)中,24个学科参评,13个学科进入前50%。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71项、山东省级精品课程85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
国家级教学团队:世界近现代史、德育原理。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德育原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细胞工程》、《中国现代文学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近代史》、《细胞工程》、《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青少年心理学》。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基础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3+1”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现代教学论基础》、《细胞工程》、《发育生物学》、《外国法制史》、《键盘乐器演奏基础》、《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
山东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酶工程》、《青少年心理学》。
2018年2月,学校在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共获得23项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
22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9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先后16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双聘院士:徐至展、郭柏灵、佟振合、朱健康、曹进德、张勇民。
国家“万人计划”:商志晓、万光侠、唐波、张春阳、魏建、徐继存、吕文明。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唐波。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赵彦修、戚万学、唐波、曾庆良、董育斌、何洪彬。
国家级“教学名师”:朱德发、王玮、戚万学、李法曾。
长江学者:董育斌、王宏、李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唐波、周军、张春阳、蔡阳健。
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商志晓、万光侠。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薛成山、张庆刚、辛寅昌、曾庆良、董育斌、何洪彬。
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董育斌、曾庆良。
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赵彦修、唐波、王传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唐波、戚万学、吴义勤、孙立祥、张茂聪。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娜。
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唐波、曾庆良。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吴义勤、张文新、刘希玉、冯献忠、董育斌、王敦友、于天龙、胡斌、张磊、马长乐、郑元杰、王传奎、江林昌、何洪彬、徐继存、李平。
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李娜、李登旺、李华。
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71项,36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生共发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学年有200篇,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国际顶级期刊。
2020年7月,山东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教育实训基地入选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名单。n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n
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分子与纳米探针创新引智基地计划。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药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n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逆境植物实验室、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光学与光子器件技术实验室、动物抗性生物学实验室、医学物理图像处理技术实验室、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实验室。
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绿色化工材料工程实验室。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物流优化与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光场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
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科技部主管,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宣传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1年、2003年、2005年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其中获得提名奖1次、全国百种重点期刊2次;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B级重要期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反映理科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十几种数据库的刊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选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及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
截至2014年6月,该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民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核心刊物、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入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源刊”。n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图书馆,图书馆总面积达到75804平方米,阅览座位数6000个。
图书馆还拥有纸质图书411.05万册,当年新增46803册,生均纸质图书100.52册,图书馆还拥有电子图书295万余册,数据库197个,馆藏古籍20万册,民国时期中外文图书期刊15万册。
山东师范大学标志主体部分由学校英文名称(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首写字母“S、N、U”构成。字母“N”采用鲜明的红色,打破了造型左右对称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规矩而不呆板。
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红色的烛光形象征着教师教书育人,寓意用知识照亮学生的心灵。烛光形还可看作一个水滴,象征着对学生的培育和知识的传授,以此图形传达出山东师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标志的造型语言采用规整的几何图形与饱满的有机形相结合,各种造型因素的构成、组合均严格、规范。以此设计风格表达出该校科学严谨的治学、办校态度。
标志的色彩选用红蓝二色。蓝色代表智慧、深邃,象征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成就;红色代表热情、生气勃勃,象征着山东师大永远充满活力与希望。
弘德明志、博学笃行
“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校训把“博学”作为第三条,旨在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重视学识渊博,倡导追求新知,激励探索真理。通过广泛学习,达到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与“博学”同一出处。意谓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都要通过实践去落实;只有具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渊博的学识,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校训把“笃行”作为最后一条,旨在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倡导实践理性,注重知行合一。
“弘德”,出自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中卷十(下):“恢弘德教,养廉免耻。”“思弘德化,思弘德教。”《隋书》卷七七《隐逸传》中《徐则传》中有“人能弘德,道不虚行”一语。
“弘德”意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国。“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国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明志”出自三国诸葛亮撰《戒子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意谓表明志向,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理想远大,目标明确,才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校训把“明志”作为第二条,旨在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山东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宫志峰
作曲:梁发勇
歌词:
这是泰山的早晨,召唤着红日和白云,
这是泉水的波纹,浇灌着鲜花和绿荫,
这是历史的回音,启迪着真情和诗魂,
这是未来的画卷,激荡着理想和探寻,
啊,美丽的山东师大,百花之园绿叶之根,
美丽的山东师大,我们无悔的青春。
从这里我们走上神圣的讲坛,
我们担负起科教兴国重任重任。
这是泰山的早晨,召唤着红日和白云,
这是泉水的波纹,浇灌着鲜花和绿荫,
这是历史的回音,启迪着真情和诗魂,
这是未来的画卷,激荡着理想和探寻,
啊,美丽的山东师大,百花之园绿叶之根,
美丽的山东师大,我们无悔的青春。
从这里我们走向崭新的时代,
生命的烛光伴随日月星辰,
伴随着日月和星辰。n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连续27年“山东师大之春”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齐鲁文化为特色,以学院文化艺术活动为辅助,以班级和社团文化活动为基础,包括20余项的子活动。
山东师范大学位于山东济南,学校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截至2016年11月,山东师范大学两校区有各类花木300余种,累计达到15万余株,绿化面积为1130亩,人均占有绿地2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