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前身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行政干部学校第五分校。195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晋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人嘉康杰烈士,正式把学校命名为“山西省康杰中学”。
50余年来,学校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向高等院校输送的优秀学生达17000余名,并因此而名扬三晋,享誉全国。
近年来,在王英杰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成绩,已为社会瞩目大家称是。校园基本建设发展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近年来,学校每年向清华、北大输送优秀生近20名,2000年被高等院校录取总人数达到800名以上,其中本科生中70%的学生进入全国重点院校。
学校属全日制单纯高中,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总资产接近一亿元。现有在校生3600余名,教职工300余名,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已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经过50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校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被公认为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求学的圣地”、“大学的预科”、“运城乃至山西省的品牌”。
1945年4月15日,中共太岳第五地委根据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地方政权建设和形势发展对革命干部的需要,建立了“太岳行政干校第五分校”。地委书记柴泽民兼任学校党组织书记,专员金长庚兼任校长,刘海声任主任。校址在夏县青桃村。
1945年11月,学校改为“太岳第五中学”,刘海声任校长,学校迁到夏县孙家窑村。方针任务是:培养解放区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懂的党的政策、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和会做实际工作的县区级初级干部。
1946年3月,学校改为“太岳公立晋南中学”,教师队伍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机构逐步健全,并成立了学生会。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学校由孙家窑迁址上冯村,又迁址阳城县殿窑村、南底村。1947年又迁址闻喜县陈家庄、姚村;年底运城解放,学校迁址运城东街。
1948年又迁址“明日中学校”旧址—河东校区校址。同年8月15日,学校改名为“运城中学校”。校长卫佐民提出了“一切为着加强文化学习”的口号,奉行自由思想、实事求是、埋头苦干、遵守纪律、自动自治、团结互助的校风,学校逐步实现了“新型正规化”。
1952年5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嘉康杰烈士,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山西省康杰中学校”,宋华青任校长。同年,由郭可学老师改词作曲的《康杰中学校歌》诞生,并几经修改传唱至今。
1953年经省教育厅考察,确定学校为全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
1954年,国家教育部核定我校为直接联系的全国30所重点中学之一。
建国后到1956年是学校新型正规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团结一道,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声誉,使学校成为了一所令人向往的山西名校。
1956年至1966年,虽然受极左路线影响,但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1960年2月,省文教部在我校召开了”全省全日制中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流动现场会”,我校领导和教师在大会上全面介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大会的一致肯定和推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成为重灾区。教师队伍被打散,学校被迁到龙居拖拉机站,直到1973年8月才得以迁回。
1973年,校办工厂改为“光学仪器厂”,研制生产出国内极缺的传真机镜片600余套,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校重获新生。被“清洗”的教师多数被招归队。
师生们参加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讨论,平反了冤假错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和提高了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较快恢复。
1997年,王英杰任校长后,学校的基本建设迅速发展,教学设施基本达到现代化程度,民主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校园面貌形成目前河东校区的格局。
2003年8月,路胜利任校长,学校新班子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体,推进名校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彰显个性、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2005年9月,康杰中学自筹资金两亿元,在运城空港开发区征地500余亩建设的康杰中学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成立的初中部也正式面向社会招生,学校规模空前扩大,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学校由传统名校向时代名校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