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武松墓

浙江杭州旅游名胜

中文名:武松墓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 占地面积: 著名景点: 票价:免费 位置: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 修建时间:1924年 类别:旅游景点 被毁时间:1964年 原址回复:2004年 墓高:2.8米 直径:4米 高度:墓圈高1.1米,墓碑高3米 材料:福建青石制成 别名:宋义士武松之墓 建议游玩时长:建议0.5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武松墓介绍
武松墓,位于浙江杭州西泠桥畔,修于1924年,1964年被平毁,现在的墓园是根据老照片依原样重建的。《西湖新志》编纂时已明确西泠桥边有宋义士武松墓。2004年,为充分挖掘西湖的历代传统文化,在广大市民游客的要求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决定在原址恢复墓。武松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武松墓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的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这是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的。墓碑意思是说: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武松都不愧为一代豪客,盖世英公。[1]

景点简介

行者武松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着《癸辛杂识》内的“宋江三十六赞”。元末明初施耐庵所着的《水浒传》言,武松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现址武松墓修于1924年,1964年被平毁。

2004年,为充分挖掘西湖的历代传统文化,在广大市民游客的要求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决定在原址恢复武松墓。该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甬道宽6米,长10米。武松墓的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拟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其匾额“嵚奇瑰伟”按原篆书字体恢复,墓碑名“宋义士武松之墓”由集字而成。

武松墓修建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现址上的武松墓,是2004年,杭州市政府为充分挖掘西湖的传统文化,在经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于原址恢复重建的武松墓。重新修复的武松墓是根据老照片上的图案“依样画葫芦”的,可谓原汁原味。现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墓碑高3米,刻有“宋义士武松之墓”七个大字,用青石雕刻制成。甬道宽6米,长10米。其匾额“嵚奇瑰伟”四个大字,墓碑及牌坊上所有浮雕纹饰,均按老照片上的图案原样,精心雕刻而成。重建修复的武松墓穴内,葬有“压胜物”,内有一枚记录重修历史的印章;一张光盘,内用文字、图片、画面资料记载了该墓的历史、文献和重修过程;一卷书法作品,上书百余字,记该墓的来历和重修情况;一轴《普庵咒经》经卷。内装铁函,外装青石石函,分置于墓穴中。武松墓位于西泠桥畔,面对美丽的西子湖。

史料记载

名着记载

武松是清河县(《金瓶梅》里所写与《水浒传》不同)人氏,他有一个哥哥叫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这武松兄弟虽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长八尺,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武大郎却身长不到五尺,面目狰狞,短矮可笑,诨名“三寸丁枯树皮”。

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江湖上都称他“灌口二郎神”。为什么要称他为“灌口二郎神”呢?因为镇守灌江口的二郎神,武艺惊人,神通广大,排行也是第二,所以给武松起了这个美名。行者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着《癸辛杂识》“宋江三十六赞”,元末明初施耐庵所着《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等故事妇孺皆知,是民间敬仰的英雄。《水浒传》中,武松最后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

史籍记载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涂鸦事件

2014年8月4日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获悉,4日凌晨0点至1点间,西湖边断桥至西泠桥一带共12个位置的说明牌、宣传牌等公共设施被不明身份人员用红色油漆随意涂抹,其中包括苏小小墓的墓碑、墓亭、石柱上的楹联,武松墓的墓碑、说明牌,以及锦带桥边的白堤景点说明牌和断桥边的断桥残雪说明牌。

此番遭破坏的景点中,最严重的是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南朝齐时(479~502年)钱塘(杭州)歌妓,才貌出众,曾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句,据传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追慕,在此建苏小小墓,据说南宋时已出现。1964年12月,苏小小墓被平毁,2004年,为保护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杭州市政府在原址复建。复建后的墓亭曰“慕才”,青石雕成,由6根方柱支撑,亭柱上刻有12副楹联,是西湖景区柱联最多的亭子。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其它还有“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等,分别由12位著名书法家题写。

实用信息

景点票价:免费

景点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信息

景点交通路线:K850、Y2、Y1、Y9、J1、J6、K7、81/K81、27/K27、Y3;到达站点:岳庙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按120回本计,前70回讲述各个好汉上梁山,后50回主要为宋江全伙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历史

现址武松墓位于西泠桥畔,修于1924年,1964年被平毁,现在的墓园是根据老照片依原样重建的。《西湖新志》编纂时(20世纪20年代)已明确西泠桥边有宋义士武松墓。该墓于1955年被毁。

2004年,为充分挖掘西湖的历代传统文化,在广大市民游客的要求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决定在原址恢复武松墓。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