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所著书籍

书名:哥伦比亚的倒影 别名: 作者:木心 类别:文学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167 页 定价:¥22.00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ISBN:7563358242,9787563358243 字数:90000字 语种:中文 品牌:北京贝贝特
哥伦比亚的倒影介绍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2006年1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木心。

作品简介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nn

内容简介

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木心,被陈丹青(《退步集》作者)尊称为“吾师”的前辈,《南方周末》专版评论并由陈子善、陈村、何立伟等名家共荐的文学大师。

木心是个“异数”,双重性质的“异数”。木心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而偏偏落在最宿命地湮没个人才具的历史时期,本是注定了要枯萎夭折的,但他存在,而且成熟,沉默几十年,终于扬名海外。专题评论木心的文学活动,是后事,是大事,是盛事。

他的文字,是那么样的一种富有人类感情与文化表情的中国汉字,优雅、从容、洗练、蕴借,极为讲究。洋粹他也懂,国粹他也懂,但他不是简单的中西合璧,弄出个“三明治”来,就像他用水墨来描画他的风景,他是用纯粹的中文书写思维,来表述他对世界的体认与感怀。

木心写过一则谈张爱玲的随感,因为没有点名,只写“她”,不大为人知。“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起首就石破天惊,木心对张爱玲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

惊异于他的熨帖。他也用汉赋般的奇字,但不怪。他的文字有节奏,一读就发现标点的重要。他可以东一个棋西一个棋地走,到后来平平服服。

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许多作家,至于业余爱好写作的文友更知道得无边无际,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一不留神,堆积在我们周围的“大师”太多了,时不时还要诺贝尔一下。真正热爱中文的朋友,读读木心吧,他们立刻矮下去瘪下去并好笑起来。我日前破例看电视,拍的是上海的作家。看的时候不由叹气,如果木心仍在上海,哪里轮得到我等说嘴?

——陈村

作者简介

木心,1927年生,原籍乌镇,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

着作: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鲁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媒体推荐

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木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翻阅这些我在20多年前就阅读过的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有来路,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因此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

(陈丹青)

——中华读书报

后记

本篇原定九章,既就六,尚欠三。此三者为“黑眚乾坤”、“全盘西化之梦”、“论海派”——写完第六章,因故搁笔数日,就此兴意阑珊,再回头,懒从中来,只好这样不了了之了。

剩下一滩斑驳的残绪,不妨表其大概,也算无尾之尾。盖“黑眚乾坤”者,拟析述当年上海的黑社会的潜显架构,帮派内部运作的诡谲剧情,素材虽非全部勘证得来,而少时听上辈人讲得真多,记忆半新,道来或可十不离九。且半世浪迹江湖,自有高人赠我多部幽史僻典,籀读一过,犁然心动一异哉,盗亦有道,道亦有盗。然而真要写,就迹近掏酱缸了,还是低头袖手而过吧。

那“全盘西化之梦”呢,有点像歌剧中的咏叹调,溯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际,上海租界及西区的高等市民,生态之欧化,确乎渐臻熟能生巧的境界,即小如饼干、面包、冰淇淋,洵可谓冠绝全球。耶诞将临,家家枞树,户户彩烛,徐家汇教区号称东方梵蒂冈,主体建筑媲美巴黎圣母院。

二战后巴黎也要从上海移植法国梧桐,足见上海城市绿化的优美。但国之宿命,注定了上海无缘全盘西化,区区忝为实践“欧倾”的过来人,也不想恋旧唱挽歌。昔日申江繁华,可不是常春藤,倒成了竹子开花,而今而后,只有异化,全盘异化是指日可待的。最后说说“论海派”,按古赋作法,篇末应有一“乱”,总发其要旨也。

昔鲁迅将“海派”与“京派”作了对比,精当处颇多阐发,然则这样的南北之分刚柔之别,未免小看小言了海派。海派是大的,是上海的都市性格,先地灵而人杰,后人杰而地灵;上海是暴起的,早熟的,英气勃勃的,其俊爽豪迈可与世界各大都会格争雄长;但上海所缺的是一无文化渊源,二无上流社会,故在诱胁之下,嗒然面颜尽失,再回头,历史契机骎骎而过。

要写海派,只能写成“上海无海派”,那么,不写也罢。呜呼于戏,有道是凡混血儿或私生子往往特别聪明,当年的上海,亦东西方文明之混血也,每多私生也——我对“海派”辄作如是观,故见其大,故见其失,故见其一去不复返。再会吧,再会吧,从前的上海人。

编辑推荐

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国作家,其作品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作为唯一的中国人,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但是这位作家的名字对于大多数国内读者而言,非常陌生。这位老人,叫做木心。作为木心先生的学生,作家陈丹青这样评价道:木心先生可能超越了鲁迅构建的写作境界,是我们时代惟一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我称木心先生是一个大异数,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遗腹子”,他与传统的关系,是彼此遗弃的关系……

文摘

美貌是一种表情。

别的表情等待反应,例如悲哀等待怜悯,威严等待慑服,滑稽等待嬉笑。唯美貌无为,无目的,使人没有特定的反应义务的挂念,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实是被感动。

其实美貌这个表情的意思,就是爱。

这个意思既蕴借又坦率地随时呈现出来。

拥有美貌的人并没有这个意思,而美貌是这个意思。

当美貌者摒拒别人的爱时,其美貌却仍是这个意思:爱——所以美貌者难于摒拒别人的爱。往往遭殃。

用美貌这个先验的基本表情,再变化为别的表情,特别容易奏效(所以演员总是以美貌者为上选。日常生活中,也是美貌者尽占优势),那变化出来的别的表情,既是含义清晰,又反而强化美貌。可见这个基本表情的功能之大、先验性之肯定。美貌者的各种后天的自为表情,何以如此容易感动人?因为起始已被先验的基本表情感动,继之是程度的急剧增深,或角度的顺利转变。

美貌的人睡着了,后天的表情全停止,而美貌是不睡的,美貌不需要休息;倒是由于撤除附加的表情,纯然只剩美貌这一种表情,就尤其感动人,故日:睡美人。

人老去,美貌衰败,就是这种表情终于疲惫了。老人化妆、整容,是“强迫”坚持不疲惫,有时反显得疲惫不堪。老人睡着,见得更老,因为别的附加的表情率尔褪净,只剩下衰败的美貌这一种惨相,光荣销歇,美貌的废墟不及石头的废墟,罗马夕照供人凭吊,美貌的残局不忍卒睹。……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