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对鹅城的文字记载是《大清一统志》:“在广平县城东三里有断碑篆额”,“金王世鉴碑”、“遗址尚存”。碑铭:“太原之系奕叶西华转徙鹅城始奠厥家”。经查古县志人物篇,王世鉴先祖因战乱从太原移居鹅城定居。王世鉴本人生长在鹅城,受鹅城风土的熏陶,人文的教化,脱颖而出,进仕途官至“山东都转运盐使(三品)”。王的碑文遗址尚存可考。可见,广平鹅城的文字记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据考证,鹅城最初是指“赵南长城”的东端部分,而后形成了鹅城村。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33年,赵肃侯(17年)举兵包围魏国的北部战略要地黄城(今内黄县西),久攻不下,被迫撤军。为防魏国的复仇,赵国凭借河流天险,在漳河、滏河之间修建了一道土长城,即“赵南长城”,构成了对魏的防御体系。长城大体从武安西南太行山起,经临漳、成安、肥乡南至广平县城,达城东黄河西支流止。赵武灵王才貌双全的武将夫人葛鹅,率部修筑了肥乡东南至广平城东黄河口的长城,就是“赵南长城”的最东端。后人将葛鹅主持修筑的这段长城称为“鹅城”、“夫人城”、“葛鹅城”。由于漳河肆虐,洪水泛滥,周围百姓迁返无常。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赵南长城”已失去昔日雄伟,成为一道不规则的岗阜。避水患,人们纷纷移居“葛鹅城”遗址上,从而形成了一个自然村,人们将这个村简称为鹅城村。在县城人民路(老县衙街)偏西,至今仍有300多米凸起的鹅城村遗迹可寻。
据《畿辅通志》载,广平县治所是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才移居鹅城村的。在此之前的202年之间的金元时期,县治“规制未备,迁徙无常”。县治定居鹅城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高,可防水患,便于筑城墙;其次位居狭长如线的县境偏中的位置,便于行政;再次,宜于商品物资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县治移居鹅城至今已639年,从而,使县城与鹅城融为一体。可见,鹅城建于战国末期,鹅城早于县城,县城建在鹅城,鹅城就是广平县城。
邯郸广平鹅城闻名遐迩,是与明清时期显现的神奇现象息息相关。民国广平县志曰:在县城西部,原为池沼地带,每临拂晓,当地百姓见凌空如海市一般,热闹非凡,并能隐隐约约听到悦耳的天鹅啼叫之声。民间将此传为:鹅神显灵。天鹅(葛鹅)下凡,探故土,抚苍生,斥妖魔退鬼怪。越传越神,越传越远。于是,到广平聆听天鹅鸣啼之潮如登泰山观日出一般,人山人海,川流不息;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黎庶百姓,纷至沓来。有的是神奇观景,有的是求神拜仙,甚是热闹了一个时期,从此广平鹅城大震,成了名副其实的“鹅”城。
“入年秋声非是雁,鹅城何曰不闻秋”,这就是历史上广平县境八景之一的“鹅浦秋声”。至今,归来探亲的老台胞谈起儿时的鹅城传说还津津乐道。当然“鹅声隐约”这是当时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广平县城居“葛鹅城”遗址上,地势较高,又有“周三里六十八步高两丈广一丈”的城墙环围,像个大喇叭口朝天。城西大水茫茫,苇荡丛生,辘轳、鏊子土山分矗两侧;城东漳河三支,横穿其境,万木葱茏的灌木紫荆巍巍如山;外四周还有层层蜿蜒的“护城堤”、“故堤”、“新堤”及“要塞津梁”。在寂静的黎明时分,“土人朝起”秋风劲吹,侧耳静听,自然会“常闻鹅声隐约”。至于“每见郭凌空如海市”(古县志)应是显现的“海市蜃楼”奇观。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却宣传了鹅城,推广了鹅城,提高了鹅城的知名度,并留下了很多鹅城的动人故事、美丽的民间传说。鹅城的颂歌,使鹅城更加神秘、美好、令人向往。
广东惠州又称鹅城,传说古代有一位仙人骑着木鹅从远方飞来,看到惠州城山清水秀,西湖风光旖旎,幽静淡雅,便降落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成一座山岭卧于湖畔,远远望去如飞鹅展翅,这座山就是“飞鹅岭”,因此惠州又被称作鹅城。
静乐
山西静乐县,美称鹅城。
在山西清徐县东南二十三里,《明一统志》称:“晋永嘉初,洛阳地陷,有二鹅,苍者飞出,白者止此。刘曜谓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今称鹅池村。
百色,也被称之为“鹅城”。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南与越南接壤。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0万人,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百色具有古老而文明的历史,80万年前右江河谷是古人类活动中心之一。百色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水库移民区,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战略地位突出,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厚爱。1929年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军,成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市有汉、壮、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7%,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与越南交界,边境线长359.5公里,是边境地区;山地面积占95.4%,是典型的大石山区;有49万水库移民,是水库移民地区。同时,百色也是全国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n
从台城出发,沿水步至开平公路7公里,转右再走1公里多的乡间小道,迎面便是冈宁圩。
周边联游:冈宁圩西约一公里的联安里,村中有一座洋楼叫“君嘉楼”,是当年飞虎队一队员的故居,它与四五座洋楼连成一体,颇有气势。
沿新台高速公路南行,浮石出口下高速,转入273省道,在斗山镇街区左转进入8号县级公路,直行到底,转入274省道,右转约1公里,在端芬医院指示牌处左转,进入汀江墟,即梅家大院所在。如果走274省道自台城南下,则要经过端芬镇。梅家大院的对面是塘头村,这里也值得一逛。
邯郸广平还有一个动听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别称,谓之:鹅城。鹅城千年辉煌,远近闻名。广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隶属邯郸市管辖,辖3镇4乡,169个行政村。广平西依太行、身卧华北平原,东连胶东半岛,南接商城郑州,北与石家庄相通。雄居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
2010年末三大贺岁片扎堆,但好评度最高的无疑还是《让子弹飞》。周润发、葛优、姜文、刘嘉玲等超级巨星以及他们身后历经岁月风雨的碉楼、旧镇、城墙,将人们带回百年前那个传奇年代。电影票貌似不太好买哦,那就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先去看看现实的“鹅城”吧。
据《让子弹飞》的外联制片梁庭辉先生介绍,《让子弹飞》在广东有3个片场,包括黄四郎的家——开平市自力村和鹅城所在地——台山市水步镇冈宁圩,以及多次成为黄四郎和马县长较量的地方——台山市端芬镇的梅家大院。
第一片场:马县长、黄四郎首次交锋地——冈宁圩。
影片中,马县长和汤师爷一行南下来到鹅城,而那个城门,就在冈宁圩靠近潭江河的一侧。梁庭辉告诉记者,这个城门是为了拍摄《让子弹飞》修建的。“城门会保留下去。”他说。
冈宁圩位于台山市水步镇西部,距水步圩约8公理,这里共有5座碉楼,其中有3座临江而立,而圩上的骑楼经历了数十年风雨,依然屹立,其雍容华贵的顶饰建筑艺术,散发着煜煜光辉。冈宁圩由呈“丁”字形直街构成,两边是整齐的两层骑楼,上面灰雕装饰各有千秋,窗户都镶嵌了红、黄、蓝色的玻璃。
据水步镇水口村叶氏老人等介绍:1929年的一场大火把冈宁圩的铺子化为乌有。水口村的印尼黄氏华侨便提议重建,由当时英管村黄大韶设计、承建。
1931年骑楼建成,全部物业为黄姓业主拥有。由于该圩水路十分发达,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各种金铺、当铺、中医、银行、旅馆在此经营。尽管昔日繁华不再,但骑楼建筑却完好地保留下来。
第二片场:赝品黄四郎被砍头地——梅家大院
在这里,马县长搞动员、铺子弹、砍掉赝品黄四郎的头……这一幕幕的场景,是在台山端芬镇的梅家大院完成的。
梅家大院准确地说是一个街市。梅家大院能够成为“县城”活动的重要拍摄地,主要是与这里的街道设置有关。原来,梅家大院真正的名字叫“汀江圩”,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建于1931年,由当地梅姓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梅家大院主街道两盘林立了近百栋楼房,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群融汇了中西两种建筑风格,屋顶是是中国传统的硬山顶、砖墙瓦顶,但“门面”确实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墙面还有西方建筑史中常用的山花装饰。据了解,这处外景是导演姜文从全国上百个候选场景中遴选而出,看重的正是这里不事雕琢、融合百年历史的混搭风情。为了《让子弹飞》影片拍摄,在保护梅家大院原有历史建筑的同时,剧组将后来翻修的水泥路面和溜冰场等其他现代建筑全部敲掉,为了画面效果,一整条水泥马路变成了红土路,由于导演钟情当年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时的云南红土路,特地从云南调来整整10吨红土铺在街面上。除此之外,剧组还特地新修了两座座仿旧如旧的城楼和艳阳楼,马匪进城、两帮混战几场重场戏均在这里拍摄。由于泥路带来的交通不便,还一度酿成“扰民”风波。不过,《让子弹飞》选景梅家大院,却带动了当地旅游,拍摄期就有很多民众慕名而来,拍摄结束后,梅家大院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重点推荐的旅游地。当地政府,随着《让子弹飞》的影片上映,梅家大院必将和开平一样成为新的地方名片。据了解,影片拍摄后,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原貌,剧组新建的仿旧建筑都被全部拆除,也就意味着观众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那些风格独特、气势恢宏的楼宇。
梅家大院104间商铺的外立面、外装饰全部以巴洛克风格为主,有欧洲风格的外挑阳台、罗马柱式和拱顶,还有彩色的玻璃在阳光下闪动炫目的光彩。它们呈长方形排列,“小城”仿佛就是古罗马的集市广场。此外,这里又有着中国传统的砖墙、瓦顶,或许这就是姜文选择这里拍电影的原因,这也是梅家大院最可贵的地方,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特殊类型。
第三片场:黄四郎的宅邸——自力村
在《让子弹飞》中,自力村是周润发扮演的南国一霸黄四郎的家,电影中有一幕:在应邀赴黄四郎设的鸿门宴时,汤师爷(葛优饰)连连称赞黄四郎的家宅:“黄老爷的宅邸,竹林掩映,碉楼耸立,易守难攻,万夫莫开。”尽管汤师爷是一个骗子,但他对黄四郎宅邸的称赞却是真实的。自力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