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铭文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

中文名:铭文 拼音:míng wén 别 名:款识,金文,钟鼎文 性 质:铜器研究中的术语 最早文献:《墨子》,《礼记》,《左传》 注音:ㄇㄧㄥˊ ㄨㄣˊ
铭文介绍
铭文,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铭文作为一种商业技能出现。

词语释义

(1) [inscription]指碑文。

(2) 硬币、勋章、奖章、纪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辞(大多铸成或刻成)。

引证解释

指刻写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辞。具有称颂、警戒等性质,多用韵语。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石志》:“若有德业,则为铭文。按 俭 此说,石志 宋 齐 以来有之矣。”

清 叶廷琯《吹网录·颂敦铭》:“铭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铭文最古,旧史所称, 黄帝 始作。”

铭文来源

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显得十分珍贵。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

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青铜器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是当时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 青铜器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它日用器具。 青铜器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春秋战国时期,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当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早期青铜器上面的文字比较简单,有的只记姓名,有的只记年月。后来文字逐渐增多,有的甚至成了专门的文件或事件的记载,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史啬盘等,都有较长的铭文。至于春秋末期郑国、晋国铸造的刑鼎,简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青铜器本身有固定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

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书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产生演变

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关联。中国文字在夏代的晚期就已产生,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铭文。考古发掘的二里冈遗址、盘龙城墓葬,以及同一时期的其它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许多没有带铭文的青铜器。这可能是中国的文字尚处在早期阶段,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较原始的缘由。铭文是按照墨书先刻出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精湛,铭文字迹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我们所讲的青铜器铭文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实际上也是商周时期墨书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总的来讲,我国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经历了简铭期、长铭期以及衰退期。

简铭期

铭文产生的商代早期,只有个别传世青铜器上有铭文发现。商代中期,随着盘庚迁殷之后社会局面的稳定,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卜辞的书契迅速发展起来,青铜器铭文的铸造在以上两个有利的条件下逐渐兴盛起来。虽然这个时候的铸铭青铜器增多,但青铜器上所铸的铭文字数不多,一般为一字、两字,四、五字算得上是少见的。这种态势发展到殷末,字数还没有超过五十字,数十字的也仅有几例,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简铭期”。

商代铜器铭文的内容也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铸铭的目的主要是标记器主的族氏,器物的名称、用途、使用的地点等,一般都铸在器物不显着的部位。如“戈”、“天”、“子渔”是标记铸器的氏族或铸器人;“父乙”、“母丙”是表明器为祭祀父乙或母丙而作;“寝小室盂”则是标识存放地点和使用场所。但更多的内容是表明礼器制作者的族氏以及被祭祖先在宗庙里的称号。例如:“(子)父乙”,“子”是作器者族氏,“父乙”是被察者(其父)的庙号。铭都铸在如爵、斝的錾阴,尊、觚的外底,鼎、的内壁,簋、卣的腹底等隐蔽之处。

商代晚期,金文书体的特点是笔道刚劲有力,首尾出锋,波磔明显,被称为“波磔体”,而且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较长的记事性铭文,发现共十几篇。例如小臣俞犀尊,内底有27个字的铭文:“丁子(巳),王省夔,王易(赐)小臣俞夔贝,惟王来正(征)人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这篇铭文讲的是商王在丁巳那天巡视夔地,在途中用夔地的贝赏赐小臣俞。“丁巳”大概是在商王(帝乙)十五年征伐人(夷)方举行肜祭的时候,所以这段内容讲的应该是帝乙(纣的父亲)十五年征伐夷方的史实的一部分,为研究商人和东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

商代青铜器铭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形体丰腴,笔势雄健,笔划的起止多显锋露芒,间用肥笔,其代表作品是司绩戊鼎铭和小臣俞尊铭,为以后的书法演变趋势奠定了基础;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虽瘦,但笔划多挺直劲美,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与第一种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体显得遒美挺拔,代表作品有戍嗣子鼎铭。

长铭期

西周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周人比商人更加重视礼制,随着铸铭之器骤然增多,铭文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的书体风格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铭文的性质、内容、形式、数量等方面,都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中,有着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礼仪情况的重要资料,如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宴飨、田猎、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奴隶买卖、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以及家史、婚媾等等内容,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这些可贵的资料可以起到证信古史、补苴史书缺佚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及上古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长篇书史铭文的增加,所以这个时期称为铭文的长铭期。

周代青铜器铭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是和周初时巩固统治地位和加强礼制建设的政治目的相关联的。作器铸铭,说到底其本质上也是礼的体现。他们利用大量铸以长篇铭文的青铜礼器,来颂扬祖德,刻纪功烈,记述周王赐命,传遗子孙后代。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何尊、大盏鼎等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强调奴隶主贵族权威的形成,二是宗法制度的加强。西周早期的贵族大多因为是辅助文、武王伐商灭纣而有功于王室,随着周朝的建立,他们也被封侯授爵成为周的大权贵。

他们为了长时间地拥有这种能显示其地位和职务的优势,于是就把自己的功劳或祖父辈对王室的贡献以及周王的赐命铭文,铸刻在青铜礼器上。另外,宗法制度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人维护其内部稳定、巩固和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西周时代,王臣都是世官,靠祖先的荫庇获得地位和特权。他们在青铜器铭文和祭祀活动中,追述祖先的功烈,告祭自己的荣誉,都是为了加强自己在其宗族体系中的地位。正如《礼记·祭统》上说的“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铭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为了便于阅读,铭文多铸在容易看见的器物内底等明显部位;出现了比较固定的语句体例和用辞,颇为一致的格式和写法;在铭文读法和阅序上,已形成了从右向左或顺时针的读览定规。

从铭文书体上看,商代晚期和周初的书体常用“波磔体”:笔画粗大,间用肥笔,起止锋芒尽显。字体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如宝、宗、室、家的“宀”头两边斜行方折,或作形如侧视的屋顶的四笔书写;“贝”字的下两划在内部,相对向上或相连;“障”字所从的双手奉酉形,酉字上两竖划不出头;“其”字上两划与两侧划垂直;“于”字一般作繁体“”;“保”字上从“玉”;“文”字中间有心形;而文王、武王的专用字“文、武”多从“王”旁。

衰退期

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衰落,礼制开始崩溃,封建地主阶级兴起,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国中期以后,铭刻的目的终于转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作用上去了。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长篇大作不多,书史性质的铭文就更是少见。铭文的格式、内容,以至于刻铸方法、书法艺术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文字应用日渐广泛和携带方便的需求,铸刻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最终被当时通行的简册书帛所取代。

铭文格式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青铜器铭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以后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模式。商代中期和晚期的铭文格式一般比较单调和固定;西周早期铭文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西周中晚期,程序化成了铭文布局的特征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铭文有了一定体式比较自由的记述。把青铜器铭文的格式归纳起来约有12种,分别叙述于下:

徽记

青铜器上铸造铭文的最初格式就是徽记,其作用是为标识器主。徽记分为繁与简两种形式。简式只刻画有作器者的族徽,或记录作器者的族名、官名、私名,如“妇好”,多见于商代,周初发现渐少;繁式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流行于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繁式既有作器者的称谓,又有叙述语,以标明器名、用途、存放地点等,如“伯作鼎”、“吏从作壶”、“中作旅簋”、“帝小室盂”等,有的还有传遗子孙后代的期冀吉语,如“虢叔作施旅松,其万年永宝”等。繁式里还有省掉作器者称谓的,如“作旅鼎”、“作宝用簋”等。

祭辞

祭辞是指纪录祭祀的格式,也有繁简之分。简式记被祭对象的名字,如“父甲”、“母戊”、“祖己”等,流行于商代晚期到周初,繁式流行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繁式记录得比较多一些,如祭祀者族名、私名、官名、祭祀对象及器名等。有族或族名者如“戈父己”(鼎铭),有私名者如子申鼎铭“子申父己”、卫簋铭“卫作父庚宝尊彝”,有官名者如小臣壶铭“小臣作父乙宝彝”。作器者私名、族名、器名和被祭对象具体者如陵罍铭:“陵作父日乙宝罍。单。”

册命

册命制度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穆王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典礼仪式。册命这套仪式在青铜器铭文中已经成为一定的礼制。册命铭文的格式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受册命者、册命辞、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内容。西周晚期册命格式最为完备,除了上述基本部分外,还有记录王位、授册、宣命、受册等部分,在册命辞里还有命官、赏赐、勉励三个内容。

训诰

春秋时期金文未见有纯粹的训诰词,战国时期仅见中山王鼎等器,西周时训诰才成为铜器铭文中常见的格式。典型的训诰文格式包括时间、地点、受诰者、诰辞、赏赐、作器等部分。毛公鼎铭所记载的诰命,最后部分还有称扬辞和祝愿辞,但没有时间和地点。

追孝

商周时期,奴隶主贵族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尤其周人更多地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来夸耀自己祖先的业绩,颂扬自己祖先的美德,以此来行孝道,表现祭祀祖先的热情。《诗·大雅·文王有声》上所说的“聿追来孝”,说的就是要保持其世家的尊荣地位,永世享受其特权。西周至春秋早期有很多的追孝铭文,但相当一部分是在册命、获赏作器铭文之后连缀上一段追孝辞和祈福辞。也有例外,单独为追孝作器的铭文,比如墙盘铭就分两部分,前一部分颂扬周王朝诸先王和当代天子的功烈;后半部记述其祖考的业绩:高祖为微国君主,武王灭商后归周,始受周封,乙祖辅佐成康,受到重用,亚祖在周廷任要职,参与王的政务活动,父亲善法孝友,继承其祖辈事业;最后是自赞和求福之辞。

约剂

约剂,即古代用作凭据的文书、契券。

《周礼·秋官·司约》:“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于是有所谓“治民之约”和“治地之约”。这些事情都是与个人和家族的财产权利有关的大事。“治民之约”是有关税收、贸易、讼事等内容;“治地之约”是有关土地的使用、拥有、分配和转移等内容。

律令

律令是属于约剂的一种,但它是政府的法律条令,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兮甲盘铭记: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都有相应的规定。

记事

记事类铭文数量最多、题材丰富、格式随便,有记功、获赏、从征、出使等,盛行于西周。

符节

符、节、诏版属于非彝器的铸铭有兵符、节、传、诏版等等。虎符是古代国君遣将调兵的信物;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是楚怀王颁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证件;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媵辞

青铜器中除礼器外,还有一部分充当陪嫁品的媵器,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当时诸侯大夫们往往通过联姻,来增进他们之间的关系,维护彼此的政治地位和利益。另外,小国为求得大国的保护,组成一定的政治集团,也往往采取这种形式,故媵器大量出现。媵辞格式简单,一般由时间、某人为某人作媵器及祝愿辞三部分组成。

乐律

西周时期,乐律名称的内容被记载到部分钟上,如南宫乎钟铭有“兹钟名曰无敦(无射)钟”。宋代着录的楚王章钟有标音铭文“穆商”。最著名的要算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钟,其音律铭文可分为标音铭文和乐律铭文两部分,共2800余字。标音铭文,简称音铭,它标明了每钟所击鼓部和鼓侧的音名,如宫、商、角、征、羽、宫曾、羽曾等。乐律铭文就是列举了春秋战国之际楚、晋、周、齐等国以及本国本地的各种律名、音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关系,是研究我国先秦乐律和音乐史的重要材料。

工名

物勒工名

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是“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物勒工名的铭文格式常见的包括器主,铸造作坊的职官、工师、工匠,一少部分还有器物置放地点、容量和重量等情况。

铭文内容

青铜器铭文之所以为许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所重视,是因为其中还有许多重要的史料,可以为研究历史、发展科学所用。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初序中写到:“传世两周彝器,其有铭者已在三四千具以上,铭辞之长有几及五百字者,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殆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彝器除少数伪器触目可辨者外,则虽一字一句均古人之真迹也,是其可贵,似未可同例而论”。青铜器铭文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政治事件

记录重大政治事件是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之一。周人灭商,无疑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利簋铭文仅用32字就记录了甲子日伐商纣以及当天的天象。

军事活动

铭文也有很多是反映军事方面内容的,常见的有对鬼方、东夷、南淮夷、楚荆、虎方的征伐等内容。《易·既济》所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鬼方早在商代已存在,是活动在陕北高原一带的方国。这句话的内容就是关于商王武丁时期对鬼方的战争。不仅是商朝,其实在西周早期,与鬼方也发生过战争。从陕西眉县李村出土的康王二十五年所作小盂鼎就可以看出来。小盂鼎的铭文上清楚地写着与鬼方战斗后的情景:在征伐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抓获鬼方首领3人,杀死4800人,俘虏13000多人,缴获战车30辆,获牛355头,羊38只,第二次又取得了收获颇多的辉煌战果。班师回朝之后的他们还在宗庙进行献俘、燎祭等仪式以谛祭文王、武王、成王。此外,铭文中也有对叛乱的诸侯国如噩(鄂)国的征伐描述。

经济活动

在歧山董家村发现一座西周窖藏,出土青铜器37件。其中的卫盉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土地转让和买卖的情况,这为研究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王朝职官

《周礼》中有很多周代官制的内容,书中描述的周代职官系统已经很繁杂。但因《周礼》成书于战国晚期,其中官制可能不一定与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的情况相符,大量周代铜器铭文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封侯封王以赏赐个人功勋等情况,因而成为探讨周代职官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礼仪活动

与礼仪方面有关的铭文很多,如记载册命礼的铭文,也就是记录王即位、分封诸侯、任命官职等要举行的典礼。盠方彝器铭文就记载了册命的全过程。

婚姻制度

青铜器铭文中有婚姻方面的记载,最常见的就是媵器上的铭文了。媵器,即为女子出嫁而作的铜器。媵起源很早,文献记载帝尧妻舜二女,虞思也妻少康二姚。《易·归妹》:“归妹以娣”,“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周代还流行一种媵制,即一女出嫁,又以其娣或侄女陪嫁;一国诸侯嫁女,还可以其它同姓甚至异姓的两个诸侯国的娣或侄女陪嫁。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