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叉尾鲇

属鲇形目鲇科

中文名: 拉丁学名:Wallagoattu 别名:奥图鲇,鲅豪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鲇形目 亚目: 科:鲇科 亚科: 族: 属:叉尾鲇属 亚属: 种:叉尾鲇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叉尾鲇 中文别名:奥图鲇,鲅豪 英文名:Greatwhitecatfish 分布:澜沧江下游
叉尾鲇介绍
叉尾鲇(Wallagoattu),属鲇形目鲇科,傣家人俗称鲅豪,英文名唤作greatwhitecatfish,观赏鱼商品名为奥图鲶,著名大型鱼类。这种鱼广泛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各大水系,在中国的澜沧江下游亦有分布。叉尾鲇产量较大,肉质细嫩鲜美,是重要的名贵食用鱼。[1]

形态特征

叉尾鲇,学名:Wallagoattu(blochetschneider),傣家人俗称“鲅豪”,为一种典型的鲇科鱼类,叉尾鲇和鲇属鱼类(例如土鲇、大口鲇和欧鲇)一样,叉尾鲇的身体狭长侧扁,长有两对须,拥有极其发达的嗅觉、味觉和测线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夜行性伏击型底层肉食性鱼类。

但和其他的鲇科鱼类不同的是,叉尾鲇的口裂很深,牙齿也比较大,所以不同于其他的鲇科鱼类,叉尾鲇的捕食可能会更依靠咬食而不是吸食,在捕食策略上可能也会更积极。

作为一种典型的鲇科鱼类,叉尾鲇和我们所熟悉的鲇属鱼类(例如土鲇、大口鲇和欧鲇)一样,叉尾鲇的身体狭长侧扁,长有两对须,拥有极其发达的嗅觉、味觉和测线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夜行性伏击型底层肉食性鱼类。但和其他的鲇科鱼类不同的是,叉尾鲇的口裂很深,牙齿也比较大,所以不同于其他的鲇科鱼类,叉尾鲇的捕食可能会更依靠咬食而不是吸食,在捕食策略上可能也会更积极。

水域分布

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水域,在中国仅分布在澜沧江下游。

生活习性

云南省澜沧江水系特有的经济鱼类品种。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尤喜在缓流中生活,以小鱼、小虾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性情不活跃,白天隐居于水草丛中,夜间外出觅食,肉质鲜嫩、刺少,为群众喜食的鱼类。

体型辨疑

许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资料都把叉尾鲇描绘成体长可达两米的大型鲇科鱼类,在印度和东南亚也有关于叉尾鲇袭击人类的说法。然而事实证明这些说法多半都是不可靠的:从已有的材料看,叉尾鲇的体型小于中国的大口鲇(Silurusmeridionalis)和以及他的同属兄弟:里氏叉尾鲇(Wallagoleeri)。

在《河中巨怪》节目中已经证实叉尾鲇会攻击人类,由于印度流行水葬,很多鱼类都吞食尸体导致过度增长,加上叉尾鲇自身体型完全可以长到接近人类尺寸,具有攻击人类的可能。

经济价值

叉尾鲇是叉尾鲇属最大的成员之一,个体较大,肉质香甜,经济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零售价在40—50元/公斤左右。

产量颇高,肉味也非常好,所以在进军观赏鱼界前是著名的食用鱼类。

饲养方法

奥图鲇的饲养简单,水质标准属于豪放粗糙,可以像七星刀类看齐。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水产技术推广站组织,景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景洪市嘎洒镇农技推广中心协作,共同承担的《云省西双版纳州珍稀经济鱼类叉尾鲇驯养繁殖及推广》项目已获得成功,于2005年6月12日通过专家组验收。

2003年5月26日繁殖出第一批叉尾鲇鱼苗,现已成功地完成了叉尾鲇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具备了年产100万尾的生产能力。通过该项目实施,108亩池塘混养试验获得成功,不但为保护澜沧江鱼类资源,实施人工放流提供苗种,同时还为这一经济价值较高鱼类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