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由葡萄糖醛酸苷酶引起的新生儿疾病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别称:喂养性黄疸 中医病名: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多发群体:新生儿 英文名称:breast-feeding jaundice 就诊科室:儿科 常见发病部位:脸部 常见病因:葡萄糖醛酸苷酶过多 常见症状:大便色黄或淡白 传染性:不传染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介绍
在新生儿黄疸中有一种称为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此间哺乳、发育等均正常,大便色黄或淡白。病因尚不清楚,有专家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增加有关;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此酶主要来源于母乳,这种酶可以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游离胆红索,使肠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加之乳婴的肠蠕动较慢,致使吸收增多而出现母乳性黄疸。

类型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一般在出生后的两三天内出现,并在一个星期内达到“顶峰”,半个月后基本可以消退,也即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的时间及达到的峰值都较相似。迟发型常在出生后一个星期甚至是半个月后才出现,甚至常接着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有的是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而且,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长达2~3个月。 “但无论是早发型或是迟发型的母乳性黄疸,一旦暂停母乳喂养3~5天后,查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值可有明显的下降。因此临床上常用这种排除法来做辅助性的判断。”

玛丽医生指出,由于继续母乳喂养可使黄疸重新出现甚至加重,因此不少焦虑的家长也会担心孩子是否有肝炎或溶血问题。这时就应该查查肝和脾以进一步确诊。一般来说,出现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身体其他情况都良好,能吃能睡而且体重增加也很正常,而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肝和脾都没增大迹象,查血象也没贫血症状。而患肝炎的小儿除黄疸外还伴有厌食、呕吐及明显的肝功能异常等,患溶血病的小儿病情一般较重,除了黄疸外还有贫血、肝脾大等症状。

预防

早期预防母乳性黄疸,一是对生后3-4天的新生儿要增加哺喂次数,但每次量不宜过多。吸吮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如果母乳量不足则应适当给予补充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使婴儿免于饥饿状态,防止胆汁瘀积。二是可以早期邓小平新生儿预防性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诱导剂,可以减少新生儿的胆红素重吸收,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防止高胆红素血症。三是对已有母乳性黄疸发生的患儿,可在不停止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应用思密达1.5克,与10%葡萄糖溶液匀和喂服,每8小时一次,可促进黄疸较早消退,保证婴幼儿健康发育。

普通黄疸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类。若黄疸病情不断加重,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因此新生儿出现皮肤发黄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诊治。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