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乙肝病毒

非细胞型生物

中文名:乙肝病毒 外文名:Hepatitis B 缩写:HBV 常用检测:HBV抗原、抗体检测 类型:病毒 是否传染:是
乙肝病毒介绍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简介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很小的病毒,它属于嗜肝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组中的一个成员。病毒颗粒由外膜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完整的HBV颗粒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其外膜厚7nm,由蛋白质和膜脂质组成,称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由于其最早在澳大利亚发现,所以曾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中心部分的直径约28nm,为病毒的核心,其中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内核中心含有病毒基因(DNA)和DNA多聚酶。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HBV 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3200个核苷酸。短链(S)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50~100%,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链3′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链和长链的5′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通过250~300个核苷酸碱基配对,以维持DNA分子的环状结构。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5′端各有一个由11个bp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该DR位于第1824个核苷酸者称DR1,位于第1590个核苷酸者称DR2,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DNA在肝细胞核内进行复制,转录,在合成核心颗粒后,被转运到肝细胞浆内,在通过内质网和细胞膜时合成其外壳部分,并以发芽的形式释放出肝细胞。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致使病变的肝细胞产生或释放大量正常或异常的蛋白质,进一步促使免疫损害加重,使病情不断发展。

形态

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Dane颗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

2.小形球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认为HBV的小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

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可在100~700nm之间。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

结构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

外壳就是这件所谓的“外套”,它厚7-8纳米,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囊膜。脂质双层内含有S抗原、前S1和前S2抗原,它们一起又构成了外壳上大、中、小三种蛋白形式,统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澳抗。

核心

核心颗粒直径28纳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它的表面才是病毒真正的衣壳,由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 (HBcAg)组成。游离态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的细胞核内观察到。通过强去垢剂或者酶处理的方法,还可以暴露出HBV的另一个主要的抗原e抗原,它的本质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多数人认为是核心的断片。

基因组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就是它非常小,其DNA 分子大约含有约3200个核苷酸,比已知的最大的病毒基因组小几百倍,和人类拥有的基因组相比较,仅仅是百万分之一。而且乙肝病毒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完整,长度恒定,为负链。短链是正链,长度可变,大概是长链的50%~80%。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都是由Dane颗粒的DNA编码而来。

抗原组成

1.HBsAg:HBsAg是由HBV的基因组所特定的,为上述三种形态的颗粒所共有。HBsAg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HBS,它是HBV的中和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HBsAg的检出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 

2.HBcAg: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核内。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复期和HBcAg携带者中常可测出抗~HBc。此抗体对病毒无中和作用。体内如发现HBcAg或抗~HBc表示HBV在肝内持续复制。

3.HBeAg:有关e抗原的本质还不十分清楚,但多数认为它是潜藏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到目前为止,尚未在HbsAg阴性的血清中出现过。

HBeAg是一种溶性抗原。抗原已知有三种亚型:e1,e2及e3。由于HBeAg与DNA多聚酶在血液中的消长相符,故HBcAg的存在可作为体内有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一种标记,血中HBsAg滴度越高,HBeAg的检出率亦愈高。有些病人可出出现HBe抗体,可能也是一种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抗原及抗体

1.HBsAg:血清中检测到HBsAg,表示体内感染了HBV,因而是一种特异性标志。HBsAg阳性见于: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大多短期阳性);②HBV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③无症状携带者。

2.抗HBs:表示曾感染过HBV,不论临床上有无肝炎症状表现,均已得到恢复,并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3.HBcAg与抗HBc:由于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并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因此,对病人血清不能检测HBcAg,而测抗HBc.血清内抗HBc阳性反映:①新近有过HBV感染;②体内有HBV增殖;③有助于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少数病例就诊时已处于急性恢复期早期,HBsAg已从血中消失,此时血中仅有抗HBc存在,因此,对恢复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4.HBcAg和抗HBe:HBcAg的存在常表示病人血液有感染性。HBcAg阳性揭示病人肝脏可能有慢性损害,对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抗HBe阳性对病人可能有一定的保护力。

致病机理与免疫性

 1.特异性抗体:受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三种抗体,抗HBs、抗HBc及抗HBe.抗HBs一般在感染HBV后4周出现,对乙肝有保护作用。

2.免疫复合物的损伤作用:在乙型肝炎病人血循环中常可测出HBsAg—抗HBs的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可引起Ⅲ型变态反应,其中以关节炎和肾炎最为常见。在暴发性肝炎病从血中有时也可同时测HBsAg—抗HBs,这种病人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因此,认为免疫复合物可在肝外引起病人的一系列症状。

3.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目前认为HBV是非溶细胞性的,即不会增殖裂解被感染的细胞。因此,机体清除乙肝病毒主要依赖T细胞(Tc, T杀伤细胞)或通过抗体介导的K细胞来杀伤靶细胞,将病毒释放于体液中,以后再经抗体作用。

4.自身免疫反应:HBV感染肝细胞后,一方面可引起肝细胞表面抗原的改变,暴露出膜上的肝特异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protein:;LSP),另一方面可能因HBsAg含有与宿主肝细胞蛋白相同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对肝细胞膜抗原成份的自身免疫反应。

5.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国内外资料均提示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比自然人群高。肝癌病人有HBV感染指示者也比自然人群高。

乙肝病毒的特点

(1)乙肝病毒(HBv)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它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对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耐受;在零下20度也冻不死它,能活20年!在30—37度可存活6个月,在超过37度时可活7天,在55度时可活6小时。

(2)HBV有明显的嗜肝性:HBv也叫嗜肝病毒.是因为它侵人人体后就要专门进攻肝脏,钻入肝细胞,在那儿定居并繁衍后代。据研究,这是因为在肝细胞表面有一种HBv的“受体”,接受HBv。大量HBv集中在肝细胞内,不断地繁殖、复制,成熟的HBv被释放出肝细胞,又侵入别的健康的肝细胞,这样不断复制、不断侵袭,最终诱发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3)HBV还有轻度的“泛嗜性”:虽然HBv有嗜肝性,但它还有一定的“泛嗜性”!所谓“泛嗜性”,就是HBv偶尔也会侵犯除了肝脏之外的器官和组织,比如胆管上皮细胞、肾小管的细胞、胰腺的细胞、胃粘膜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等,因而,HBv有时也可以引起上述部位的疾病,如HBV相关性糖尿病、HBv相关性肾炎、HBv相关性胃病、HBv相关性血液病等。但是这些“泛嗜性”侵害并不是必然发生,大多数感染HBV的人不发生“泛嗜性”损害,所以说它是轻度泛嗜性,HBv主要还是侵犯肝脏。

(4)HBv的严格种属特性:也就要说HBv主要是侵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黑猩猩、长臂猿、狒狒对HBV易于感染,其他动物不会感染HBv。虽然吸血昆虫体内可能查到HBv的踪迹,但只是暂时“寄居”而已,一般不会在它们体内复制和增殖。人们常接触的动物如鸡、马、牛、羊、猪、狗等都不能传播HBv。

(5)HBv感染的慢性化特点:我国现有HBv携带者1.2亿人,他们都是HBv的慢性感染者。研究发现,这些人的感染几乎都是在胎儿期或幼儿期感染HBv的,经过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感染历程,HBv仍然在他们体内不消失,但也不发病.不过,他们仍然可以不断向外界排放HBv,是重要的乙肝传染源。

(6)HBv的变异性:科学家们发现HBv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之一。所谓变异,就是HBV的基因突变,变异也是病毒为了自己的生存所采取的“策略”,如果有强有力的抗HBV药物进人人体内,必然要对HBv构成生命威胁,为了抵抗药物的作用,它们就使自己发生“变异“。来对付药物,使药物失去效力,它们好继续为非作歹。HBv变异的特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许多麻烦。

(7)HBv本身对肝脏的非致病性: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糊涂了,HBv明明有嗜肝性,专门损害肝脏,怎么又对肝脏没有致病性了?真奇怪。HBv确确实实对肝脏没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事实证明,我国大量的HBv携带者,体内虽有很多HBv,但并没有发生肝炎。如果说HBV能直接损伤肝细胞,那么这些无症状的HBv携带者就不存在了,都会是乙肝病人了。原来乙肝的发病,是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参与,如免疫细胞不参与,HBv就不会致人发生肝损伤(以后我们将详细介绍)。

(8)HBv的致癌性:现在已经肯定,HBv是致肝癌的重要因子,约80%—90%的肝癌都有HBv背景。有人观察发现,有20年HBv感染史者,约有5%—10%的发生癌变,癌变的原因是HBv的x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上,发生了突变,导致肝癌。人们最为关心的也是HBV致癌问题.特别是无症状HBv携带者,最怕癌变。其实.大多数肝癌都是在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HBV携带者的肝脏基本上没有炎症,更没有肝硬化,一般足不会直接癌变的,大家不必忧心如焚。

灭活

 HBV在体外抵抗力很强,紫外线照射,加热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灭活,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到数年,加热60℃持续10小时,煮沸(100℃)20分钟,高压蒸汽122℃10分钟或过氧乙酸(0.5%)7.5分钟以上则可以灭活。

防治

人工主动免疫: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目前使用的疫苗有:

    血源疫苗:从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中提纯的HBsAg经甲醛灭活而成。为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次,共3次,可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基因工程疫苗:将编码HBsAg的基因克隆于酵母菌中,使其高效表达出HBsAg,经纯化制成疫苗。此疫苗的优点是可大量制备并且排出血源疫苗中可能有潜在未知病毒引起感染的可能。

人工被动免疫:用含有高效价抗-HBs抗体制备的人免疫球蛋白(HBIg),可用于紧急预防。一般在接触HBV后的8天内注射有预防效果。HBIg可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

乙肝病毒的危害

如果HBV-DNA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说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含量比较高,病毒复制很活跃,传染性也就更强。这时的患者很容易通过血液、亲密接触、母婴、性生活、医源性等途径传染给别人,危害他人健康。

危害之一:HBV-DNA检测是说明患者体内的病毒状况的,那HBV-DNA阳性就意味着乙肝患者体内的病毒含量高,复制比较活跃,传染性强烈。这时候患者身边的亲人以及朋友要注意防范,患者本身也要注意环境卫生,避免传播给他人。

危害之二:HBV-DNA显示为阳性时,那么患者体内的病毒含量多且繁殖厉害,加大了对肝脏的伤害,这时候不论肝功能是否正常,随着病毒的不断复制,都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症状

1、食欲变差,厌食。由于乙肝是一种肝脏方面的疾病,而肝脏又是一个消化器官,所以当人患有乙肝后,消化系统也会随之出现问题,病人在吃饭的时侯会对食物有强烈的厌恶感和恶心感,肚子上边的位置会感觉到疼痛,特别是在吃了油炸的食物或是脂肪过多的食物以后,这种反应更加强烈,有的乙肝病人因长期无法吸收营养物质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出现。

2、经常发低烧。得了乙肝的病人,身体免疫力会下降,这是因为肝脏出现炎症的缘故,导致身体会一直处于低烧的情况下,特别是到了晚上,会持续低烧,还会出现失眠无力的情况,白天很容易疲劳,这都是肝脏出问题的明显症状。

3、脸色变黄或尿液变黄。得了乙肝的患者,脸色和尿液的颜色都会变黄,这是因为乙肝会慢慢的损害肝脏功能,胆红素出现合成异常,从而引发黄疸,这个时侯血液中所储存的大量的胆红素会随着尿液一直排出,出现尿液发黄的现象,对于比较严重的乙肝患者,皮肤和眼睛也会慢慢的变黄,部分皮肤还会出现瘙痒。

4、肝痛。这是乙肝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得了乙肝的人,肝脏会发炎,肚子右上面的部分还有靠近右边肋骨的位置会出现隐隐的疼痛感,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肝痛的感觉,这个时侯最好立刻去医院进行检查,防止肝癌的发生,以防耽误治疗时间。

安全行为

(1)一起就餐。消化道不适合HBv的生存。消化系统内存在着抑制HBv的物质,HBv可在肠道被破坏掉。进行试验,给猩猩服用含有HBv的食品,都不能感染成功;直接向胃肠注入HBV,还是不能使其感染。

(2)相互握手。尽管在乙肝带毒者的汗液中可能检测到HBv标志物,但握手仍是安全的。不是病菌、病毒落到手上就一定发病,人体还有自己的抗病能力,汗水中也含有一种酸类,不利于病菌、病毒的生长。要是注意洗手,就更不成问题了。

(3)礼仪性接吻。乙肝带毒者的唾液中可能含有HBv,但礼仪性接吻不沾染唾液,属于“干接吻”,即使口唇相互接触也没有问题。

(4)相互拥抱。这是一种常用的礼节性行为,因为没有实质性接触,不可能造成HBv的传播。

(5)跳舞。在一起跳舞时可能有手拉手的动作,这都不足以构成HBv的传播。

(6)共同游戏、旅游。在野外进餐、相互掺扶、说笑谈话都不能引起HBv的传播,因为乙肝带毒者体内的病毒和对方没有传播的渠道,只是一般的接触,怎能使HBv进入对方的血液中呢。大自然界的环境,绝不是传播HBv的场所。

(7)同室居住。同学们在一个集体宿舍里,其中有乙肝带毒者,是不会发生彼此传播的,HBv不能在空气中存活和复制。每一种病菌和病毒,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渠道,HBv主要通过血液这一渠道传播,不会从呼吸道侵人人体,即使对方打喷嚏,或咳嗽,都不能构成感染。

(8)同一单位上课或上班。这也是很安全的,不会传播乙肝。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