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疾病

中文名:再生障碍性贫血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aplastic anemia,AA 季节分布:四季 传染病:否 临床表现: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 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疫苗预防:否 就诊科室:内科 发病部位:血液 相关手术:骨髓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介绍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已知再障发病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再障主要见于青壮年,其发病高峰期有2个,即15~25岁的年龄组和60岁以上的老年组。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根据骨髓衰竭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病程进展情况分为重型和非重型再障以及急性和慢性再障。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据中国21省(市)自治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原发性稍多于继发性。

病因

1、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药物性再障有两种类型:

(1)和剂量有关,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等主要作用于容易分裂的较成熟的多能干细胞,因此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再障可以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类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并且也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因此常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此外,苯妥英钠、吩噻嗪、硫尿嘧啶及氯霉素等也可以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

(2)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氯(合)霉素、有机砷、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巯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2、化学毒物:

苯及其衍化物和再障关系已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肯定,苯进入人体易固定于富含脂肪的组织,慢性苯中毒时苯主要固定于骨髓,苯的骨髓毒性作用是其代谢产物所致,后者可作用于造血祖细胞,抑制其DNA和RNA的合成,并能损害染色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兴起,由于不注意劳动保护,苯中毒致再障发病率有所上升。苯中毒再障可呈慢性型,也可呈急性严重型,以后者居多。

3、 电离辐射:

X线、γ线或中子可穿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致再障。

4、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关系已较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不到1.0%,占再障患者的3.2%。引起再障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约80%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可能为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肝炎相关性再障临床上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居多数,起病急,肝炎和再障发病间期平均10周左右,肝炎已处于恢复期,但再障病情重,生存期短,发病年龄轻,大多系在非甲非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慢性型属少数,大多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病情轻,肝炎和再障发病间期长,生存期也长。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致染色体畸变,并可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尚可破坏骨髓微循环。

5、免疫因素:

再障可继发于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血清中可找到抑制造血干细胞的抗体。部分原因不明的再障可能也存在免疫因素。

6、遗传因素:

Fanconi贫血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性。贫血多发现在5~10岁,多数病例伴有先天性畸形,特别是骨骼系统,如拇指短小或缺如、多指、桡骨缩短、体格矮小、小头、眼裂小、斜视、耳聋、肾畸形及心血管畸形等,皮肤色素沉着也很常见。本病HBF常增高,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DNA修复机制有缺陷,因此恶性肿瘤,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10%患儿双亲有近亲婚配史。

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PNH和再障关系相当密切,20%~30%FNH可伴有再障,15%再障可发生显性PNH,两者都是造血干细胞的疾病。明确地从再障转为PNH,而再障表现已不明显;或明确地从PNH转为再障,而PNH表现已不明显;或PNH伴再障及再障伴PNH红细胞,都可称谓再障-PNH综合征。

8、其他因素:

罕有病例报告,再障在妊娠期发病,分娩或人工流产后缓解,第二次妊娠时再发,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巧合。此外,再障尚可继发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甲状腺或前(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发病机制是错综合复杂的,有些患者由于干细胞缺陷,有些患者由于造血微环境的损伤,有些患者则由于血中有抑制因子或细胞的抑制作用。再障是一组多种病变,它们的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产生的疗效也有差异。

病征

贫血,有着不适、苍白及其他病征;

血小板减少症,提高了出血及瘀斑的风险;

白血球减少症,提高了感染的风险。

检查

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

骨髓象;

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

其他检查:造血祖细胞培养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有助于检出有无抑制性淋巴细胞或血清中有无抑制因子。

诊断

现时的诊断方法只有骨髓切片检查。为了寻求诊断的线索,在进行此检查前,病人一般会接受其他血液测试,包括全面血球统计、肾功能测定、电解质功能测定、肝功能测定、甲状腺功能测定、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等。

治疗

再生不良性贫血的治疗,可以透过服用药物或在病症较严重时进行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最能达到痊愈效果的方法,但进行期间却有很大的风险。从合适捐赠者移植来的骨髓会取代失效的骨髓,骨髓内多能化的干细胞会重新组成所有血液细胞,建立病患者一套新的免疫系统、红血球及血小板。但是除了移植失败外,新造的白血球亦有攻击身体内其他细胞的可能性,称为“移植物对抗宿主疾病”。

再生不良性贫血一般治疗上开始会采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球球蛋白),配合约几个月环孢菌素的疗程,首先压抑免疫系统,使造血细胞恢复功能,来调节免疫系统。在压抑免疫系统期间,由于白血球低下,病人会被保护于尽量减少微生物的房间,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温和的化学疗法使用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对治疗有效。抗体疗法,如使用ATG或目标T细胞却会攻击骨髓。使用类固醇一般都没有效用。

并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症除出现感染、内脏出血外,慢性型病例,由于长期贫血,晚期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如输血过多,达10000毫升以上者,可发生血色病。

约10-33%的再生不良性贫血的病人会发展出一种罕有的病症,称为“阵发性夜间血尿症”(简称PNH,即贫血以外加上血小板减少症及/或血栓症),一般解释是指骨髓为对抗免疫系统的攻击而产生的逃避机制。流式细胞术是一种测试再生不良性贫血的病人是否患上PNH的认可的方法。

护理

1、注意患者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等,给予对症和止血处理;发生胃肠道大出血或存在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及用物,协助抢救。

2、保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病室清洁,每天空气消毒,白细胞下降者应行保护性隔离以减少感染。

3、注意口腔清洁及肛门卫生。坚持饭后、睡前漱口,防止口咽部溃疡。

饮食

1、供给高蛋白饮食: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饮食这一问题也要注意各种红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再生,都需要依赖蛋白质作为基础,所以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在饮食方面更需要供给营养价值高

的动物性蛋白质,如含蛋白质丰富的瘦肉、蛋类、鱼类、乳类、鸡肉、豆制品及动物肾脏等。另外多吃鳖、龟及动物骨或骨髓熬汤等。

2、补充造血物质:

虽然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所致,但由于反复出血,常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从而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贫血程度,因此食物中常应补充含铁质、

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K、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饮食原则这一问题,一定要特别的重视。

预防

1、首先,出血和感染是再障患者最为常见的两个死亡的原因。不管在哪个季节,这都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因此预防出血和感染的发生是护理中最值得注意的问

题。护理中应注意及时停止接触可疑致病因素,并避免使用损伤骨髓的药物,高热时可采用冰袋、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的办法,避免使用退烧药等。

2、其次,天气转变,气温忽高忽低,是容易出现感冒等疾病的时期;再障患者的情绪、心理、精神及饮食变化较大等因素,有时候会大量减少衣物,不注意早晚的

温差变化,导致季节性流感。所以在感冒好发的季节一定要加强预防措施,增强机体对细菌、病毒的免疫力。尤其是孩子,由于体质比较弱,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家长们需要引起注意。

3、再次,再障患者可以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再障患者的康复没有坏处,春晨很适合做些户外运动,再障患者可以在温暖的早晨呼吸下新鲜空气,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