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行星

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中文名:行星 外文名: 别名: 分类:天体 发现者: 质量: 平均密度: 直径: 表面温度: 逃逸速度: 反照率: 视星等: 绝对星等: 自转周期: 赤经: 赤纬: 距地距离: 半长轴: 离心率: 公转周期: 平近点角: 轨道倾角: 升交点经度: 英文名:planet 拼音:Xing Xing
行星介绍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行星”(Planet)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徘徊者”。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定义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的球体,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随着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逼切。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已被重分类为矮行星)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截至2016年5月8日,人类已发现2125颗太阳系外的行星。

按照这一定义,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形成过程

在行星的形成过程中,也就是物体如何从厘米大小的细粒累积成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大的个体,湍流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简而言之,初始的细粒聚集在太阳星云中间的平面形成固态尘粒高密度的碟状薄片,彼此碰撞的速度非常小,利用表面吸引力可以在短时间内便积生成公分到公尺大小的小圆石颗粒。但从这个阶段跨进更大的尺寸范围便再不能依靠这个机制。要解决这个瓶颈,一个理论模型便是当太阳星云中间尘埃薄片产生密度扰变化,这些局部的高密度区域因重力不稳定性作用可以继续增生而形成一团,由此产生数十公尺到数十公里的微星体。这些微星体利用自身的微重力,便可以因低速度的非弹性碰撞而结合成更大的原行星和矮行星了。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