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突然死亡,以突然意识丧失为表现,大多数在出现症状一个小时之内发生猝死。心脏性猝死包括一些可逆性原因和非可逆性原因。
心源性猝死者中约75%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其它包括心瓣膜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性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家族史及年龄增长等有关。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可伴全身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和心时消失;呼吸呈喘状甚至停止;瞳孔散大。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抵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性、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周末事件是由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导致发生心脏骤停开始,持续约1小时以内。此期内可出现心率加快,室性异位波动与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下列体征有助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如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以上观察与检查应迅速完成,以便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室颤动发生后,患者将在4-6分钟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持续性室速引起者时间略长些,但如未能自动转复或被治疗终止,最终会演变为心室颤动或心搏停顿。心搏停顿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脏骤停。进展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更为短促。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也易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人们一提到猝死,总以为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专家指出,心脏性猝死虽然非常突然,但并非无迹可寻。80%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能否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往往是救命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猝死病人可能会有以下先兆——
症状一:胸痛。从肚脐以上部位的不明原因疼痛,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心脏问题。
症状二:胸闷、心慌、上不来气。
症状三:感觉极度疲乏。
症状四:头晕目眩。
这些症状往往发现在病发前的几天甚至几个月前;另外,在病发前一个小时,会忽然出现低血压、胸痛、头晕。在这一阶段,应强化急救意识,及时到医院诊治,做好预防和抢救的准备。
主要依据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来明确诊断。切忌因反复检查而延误抢救。
(1)冠心病是引起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预防心源性猝死关键在于加强冠心病防治及消除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体重和有效地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
(2)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组织培训班,加强救护及转运系统,健全复苏设备并提高复苏人员素质技能。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